战略篇 更多>>   

 



 

全方位推进“五大创新”就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制度和政策更加符合科技与产业发展实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科技界、产业界相互联动、相互补充,打通科技链与产业链,实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刘中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应用催化研究。)

杨芙清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一个关键在于加强自主创新。……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杨芙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系统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和系统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事实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无创新,则无出路”的转折点。所以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杨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宏微观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

 

进入21世纪,科技实力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张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高能量密度物理和“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等方面的研究。)

徐芑南

 

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徐芑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型载人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钟志华

 

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必须具有长远目光、全局观念和宽广视野,要以“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国防、民生、生态等方面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和资源配置能力。

——钟志华(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主要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赵文津

 

个体因为梦想而不断代谢成长,企业因为创新而不断开拓超越,国家因为创新而不断富强文明,民族因为创新而走向繁荣振兴。梦想激励着创新,创新则一步一步清晰着梦想、实现了超越。

——赵文津(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杜祥琬

 

我们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和能源的研究。)

段树民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其源头则是基础研究。那些具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是显而易见的。而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虽然一再被强调,但实际上往往被忽略。

——段树民(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神经生物学研究。)

曲久辉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求我们在战略战术上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超前布局谋划,加紧在一些重要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并把这些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竞争力。

——曲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水质转化机制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

褚君浩

 

同时,科技赛场上也必须有一招鲜、几招鲜的本领。一招鲜、几招鲜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掌握核心技术,从而应用于产业发展。因此特别要重视基础研究。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

徐宗本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空间几何理论、智能信息处理、数据挖掘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于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温超导、强关联电子系统、低维量子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科技创新与其他创新之间的关系与比重,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创新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周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低温工程技术的研究。)

侯保荣

 

改革开放后,某些品种或者说某些区域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多产品了。因此,提质增效才是我们现在的目的,而不是产量,所以要转方式调结构,减量增效,提质量,保安全。

——侯保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的研究。)

包信和

 

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需要做出调整,还意味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改变要素投资驱动发展的传统模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必然成为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包信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的研制开发工作。)

赵宪庚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赵宪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凝聚态和核物理研究。)

欧阳钟灿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创新发展的两翼

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欧阳钟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的研究。)

李京文

以创新突破世界经济增长瓶颈

以创新激发复苏动力,做到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政策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并进,保持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增长。

——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科技进步、生产率、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工程项目技术经济评估、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

郭华东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我国提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四项行动,还要建设“数字丝绸之路”。

——郭华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的研究。)

 

 庞国芳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张旭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郭华东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李京文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欧阳钟灿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赵宪庚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包信和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侯保荣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创新篇 更多>>   

 

方精云

创新驱动发展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应当说,在当今世界,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

——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以及遥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顾逸东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三条经验” 

尤其是随着国际空间站服役年限的临近,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本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唯一大规模应用的载人空间站,这一发展机遇不可错失。

——顾逸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顾问。主要从事空间科学及应用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工作。)

姚檀栋

创新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国科学家要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立足祖国大地、谙熟我国国情、放眼国际前沿,瞄准重大成果,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

祝世宁

必须有一支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一支拥有全球眼光、熟稔领域发展、瞄准世界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

——祝世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方面的研究。)

丁仲礼

中科院要做“四个率先” 

“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的殷切期望,也为建设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指明了奋斗方向。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古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科技发展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

仍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中所急需的一些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一些关键部件和仪器仍需要从国外引进。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抗肿瘤新药研发及相关应用的研究。)

欧阳自远

中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也应当为鼓励科技创新提供更宽松的环境,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提供“容错纠错”保障,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与行星科学的研究。)

都有为

牵住牛鼻子,走好先手棋 

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磁学与磁性材料的相关研究。)

吴岳良

科技创新的“三个把握”

回顾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旦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取得革命性突破,必将引发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变革。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粒子宇宙物理、量子统一场论等方面的研究。)

管华诗

不能在科技创新大赛场上落伍

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既是基于对国家兴衰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经济大国可持续发展命题的深刻把握。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研究。)

黄伯云

科技发展方向是创新再创新

自主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繁荣昌盛,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创新;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也是创新。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新材料研究。)

科技成果需要“三级跳”

科技工作者都盼望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用于社会,让国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好。然而,国需、民需的诸多重要成果,却因种种梗阻而难以得到应用。

——卢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灾变防治、智能微能源网、新型大储能工程创建的研究。)

沈保根

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如果说国家是一艘大船,那么,创新就是这艘船上的引擎,它为大船远航提供前行的驱动力。但是,要让创新引擎工作起来,就需要依靠体制改革。

——沈保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磁性和磁热效应、稀土永磁材料的结构和磁性研究。)

樊代明

让科技创新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郭光灿

“四个对接”把创新抓出成效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的症结,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诸多关卡。

——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韩杰才

疏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成果转化被认为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

——韩杰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高温复合材料、光学晶体与薄膜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抓住向科技强国转型好时机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黄金时期,科研投入显著增加,科研队伍不断壮大,这是一个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最好时机。

——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超分子组装与聚合物薄膜的研究。)

刘忠范

科技是国之利器

高新科技对国家实力、企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成为改变国家前途、企业未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之利器。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

胡敦欣

让国家实验室成为战略科技力量

在我国,国家实验室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建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平台。它不同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敦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通量、大洋环流的研究。)

崔向群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不仅要加强科研投入,推动原始创新,而且要强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崔向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天文望远镜与仪器、主动光学技术、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的研究。)

 

 崔向群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胡敦欣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刘忠范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张希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韩杰才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郭光灿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樊代明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沈保根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体制篇 更多>>   

 

使企业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

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不仅是意识的飞跃,还有创新初衷的回归、创新链条的完善、创新效率的提高、创新手段和创新目的的统一。

——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DNA 芯片、蛋白芯片、细胞芯片和芯片缩微实验室的研究开发以及在健康管理、疾病诊断、食品安全检测、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陈温福

坚决扫除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

要实现科技体制的真正革新,必须从管理体制和顶层设计入手,对各类科技计划、人才计划进行优化整合,搭建有足够规模和统筹能力的管理平台。

——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稻作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陈凯先

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

科技创新最忌封闭,特别是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国内外大环境脱节,一定要避免建立一套跟国际上封闭的、自己孤立的评价体系。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研究。)

科技改革要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

“成果如何用”的问题,其实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问题。扭转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局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钱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化工过程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的智能控制和系统集成优化方法与关键技术的研究。)

邓子新

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技术要成熟并顺利转化成产业,需要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环境,以最大限度驱动创新的潜力和效率,同时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葛昌纯

以“三个面向”形成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

——葛昌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核反应堆关键材料、粉末高温合金和各种粉末合金钢材料及部件的制备研究。)

潘云鹤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

科技计划体系一直是科技界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长期以来科技计划中的上下左右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等现象,成为科技创新中的巨大阻碍。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的研究。)

赵国屏

让更多科技资源为社会服务

诚然,我国科技资源由于配置分散、重复,管理分隔、封闭,造成的利用率低、共享水平低、专业化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已非一日之寒。

——赵国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代谢调控以及酶的结构功能关系与反应机理的研究。)

秦大河

建设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新型智库

从新形势新要求来看,新型智库的建设非常必要且十分迫切,应该有我们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走自己的道路。

——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傅廷栋

以“高精尖缺”为人才制度改革方向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必须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界、魄力和气度,必须广开进贤之路以会聚人才。

——傅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油菜遗传育种研究。)

供给侧改革重在解放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抓科技创新就是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

——李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细胞信号转导研究。)

袁亚湘

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

决策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确的决策往往需要经过广泛调研、深入论证,充分听取凝聚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智慧。

——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运筹学研究。)

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

评审不仅要追求程序公正,还要追求结果正确,要确保专家组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对项目的准确理解,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制。

——李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研中央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高性能稀土永磁新材料基础理论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

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要适当给予科研人员经费使用的自主权,减少其在报销等事项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让科研人员更好地潜心于科学研究。

——郝跃(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高功率微波电子学研究。)

郑永飞

正确评价科技成果的“五种价值”

特别是论文显示度高低和项目大小成了评价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水平和贡献的重要标尺,对我国科技工作健康发展的危害日益显现。

——郑永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地球化学研究。)

刘嘉麒

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

一旦企业尝到创新的甜头,不用倒逼也会主动创新。而科研人员只有把从书本和实验室学到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嘉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质学研究。)

优化院所高校科研布局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促进教研相长、科教融合,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科研创新工作的使命要求,是大学区别于科研院所的根本特征。

——罗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引力实验精密测量的物理研究。)

周忠和

要尊重科学研究的“三性”

科学研究的“三性”表明,科研工作不同于流水线操作和简单的重复劳动,它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数——既有始料未及的失败,也有不期而遇的成功。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

 

 周忠和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罗俊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刘嘉麒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郑永飞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郝跃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李卫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袁亚湘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李林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产业篇 更多>>   

 

吴立新

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要提高海洋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必须提升海洋科学发展水平和观测探测能力,加强海洋先进技术创新和海洋人才储备。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

徐匡迪

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创新

创新也是多方面的,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而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没有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就只能待在实验室里。

——徐匡迪(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喷射冶金、钢的二次精炼及“熔融还原”的研究。)

李家洋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只有加快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坚持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才能为农业插上有力的翅膀、牢靠的翅膀。

——李家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植物生长发育与代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李振声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

继中国科学院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之后,我们瞄准了环渤海低平原区5000万亩的新空间,预计经过改造有50亿公斤粮食的增产潜力。

——李振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三个转变”

我国的制造业基础薄弱,在一些关键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上受制于人。不解决这个核心问题,中国制造就不可能实现创新转变和质量转变。

——尤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微电机系统(MEMS)、智能微系统及其空间应用的研究。)

曹春晓

让国产大型客机早日翱翔蓝天

大型飞机是建设科技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标志性工程,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一个战略性选择。

——曹春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钛合金研究与应用工作。)

曹雪涛

让医疗设备民族品牌大放光彩

面向未来,医疗器械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立足发展全局,面向国际竞争,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创新链条。

——曹雪涛(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免疫与炎症、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

陈清泉

使新能源汽车成为强劲增长点

中国是全球汽车消费大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到了如此高的层面,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

——陈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电机、电力驱动、电动汽车和智慧能源系统的研究。)

以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

能源是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每一次寻求新能源的行为都会引发能源革命,而每一次新能源革命又必然伴随着能源科学技术的进步。

——陈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城乡矿山”能源化与资源化清洁利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

邓中翰

企业发展之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

要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只有让研发经费花到点子上,让企业的技术成果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驱动创新发展。

——邓中翰(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刘兴土

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就是要走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经营制度为依托的现代农业之路,这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刘兴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全国湿地和东北区域农业的研究。)

陈左宁

信息化要多动脑筋、多用实招

就中国而言,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陈左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工作。)

卢秉恒

装备制造要抢占制高点、掌控话语权

在科技计划协同方面,国家科技计划应以标准、基础研究为先,重视产业化共性技术,以创新思想、发明专利为评审依据。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增材制造(3D打印)、数控装备与智能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

邵安林

国企发展要抓好创新、质量、管理

创新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要用更加宽容的心态、更加客观的标准评判创新,让创新者、改革者、实干者真正放下包袱,全力在创新的前沿冲锋陷阵。

——邵安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鞍钢集团副总经理。主要从事矿冶系统工程和行业战略研究。)

智能产业成为科技创新重要标志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推动关联技术和新兴科技、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革命成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支点。

——张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研究。)

邬贺铨

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创新带来历史机遇

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互联网可以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

姚建铨

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蕴含巨大商机

互联网的力量将借此全面重塑这个世界和社会,使人类文明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迈向新的“智业革命”时代。

——姚建铨(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激光及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技术的研究。)

刘韵洁

经济新常态需要互联网注入新动力

未来,我们不可能像以前一样主要依赖国外创新技术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必须要走自己的路,自主研发网络安全技术。

——刘韵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主要从事电信网络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工作。)

胡启恒

让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网信事业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胡启恒(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模式识别研究。)

吴建平

互联网核心技术的三个内涵

“基础技术、通用技术”往往是核心技术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上实现突破,才能从体系上变被动为主动。

——吴建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研究工作。)

潘建伟

“揭榜挂帅”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量子信息前沿研究领域在若干方向上实现了领跑,但暂时的领先地位一直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责任还很重大。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赵其国

努力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

科学研究的目标不是发论文,而是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农业领域的科研人员更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赵其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的研究。)

 

 赵其国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潘建伟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吴建平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胡启恒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刘韵洁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姚建铨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邬贺铨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张钹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区域篇 更多>>   

 

李依依

老工业基地要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辽宁实际提出“三个推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为辽宁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依依(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特种合金与工艺制备的研究。

杨学明

高新区要做实做好“两篇文章”

经过20多年发展,国家高新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提高,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局部改革力度最大、创新环境最优的区域,也成为全国各地亮丽的城市名片。

——杨学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研究。)

印遇龙

湖南: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湖南还具有内陆开放高地的优势,在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上将大有可为,必须发挥“一带一部”交通通联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全方位开放竞争的优势。

——印遇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猪氨基酸营养代谢与调控的研究。)

王占国

河南:围绕中部崛起创新发展

建设产业园区和产业孵化平台,首先要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人才引进后,要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在人才引进时最好采用团队引进方式,单枪匹马难有大的作为。

——王占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半导体深能级物理和光谱物理研究。)

金东寒

上海:当好科学发展先行者

政府应该重点在改善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文化方面下更大功夫,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智慧与创新活力,为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金东寒(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主要从事热气机及其动力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开发。)

陆大道

在地方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这些政策红利的释放,将为全面改革试验区乃至全国的改革提供“助推器”,为加快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

欧阳平凯

江苏:在“四化”同步发展上带好头、领好向

应抓紧制定和实施江苏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江苏工业经济、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欧阳平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主要从事生物化工领域的教学与工程研究。)

孙九林

贵州:走一条有别于东部的发展新路

贵州的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以全新的方式谋划跨越发展新路径:以“大扶贫”补短板,以“大数据”抢先机,以“大生态”迎未来。

——孙九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应用、虚拟地理环境、信息化农业的研究。)

安立佳

吉林:适应新常态 寻求新突破

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安立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的研究。)

岳国君

东北地区要发挥创新“乘数效应”

只有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改革开放,打破条条框框,重点扶持企业,积极引进人才,才能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岳国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开发投资公司首席科学家。长期在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

向仲怀

重庆:着力协调 平衡发展

城市和乡村,是重庆发展的两条腿。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质就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平衡城乡公共资源,让农村和城市有同样的待遇。

——向仲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家蚕基因资源及遗传育种的研究。)

傅伯杰

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

面对全球科技产业的激烈竞争,各地必须依据自身的人才、地理区位等禀赋另辟蹊径,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新路径,在创新中突破,在改革中发展。

——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理学和生态学研究。)

衣宝廉

辽宁: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

面对经济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辽宁要赢得未来发展,必须抓好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战略重点。

——衣宝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研究。)

山西:“四个方面”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资源型经济模式因其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结构失衡,很难持续发展,唯有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浴火重生。

——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高速流态化、清洁化工工艺、粉体技术的研究。)

 

 金涌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衣宝廉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傅伯杰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向仲怀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岳国君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安立佳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孙九林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欧阳平凯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人才篇 更多>>   

许智宏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许智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和生物工程研究。)

爱国情怀是对科技人员的第一位要求

科研贵在“顶天立地”,科技人员要做与国家需求匹配、与世界接轨的“顶天”的研究工作,也要解决国民经济主战场需要的“立地”问题。

——高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跨种传播及宿主免疫机制、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公共卫生策略的研究。

陈润生

最大限度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中央出台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大幅度提高科技人员创新收益的新政策,现在要不断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风险投资对接平台,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陈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非编码RNA的研究。

陈懋章

对外开放首先是人的“开放”

对外开放首先是人的“开放”,是人的思想、眼界的开放。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但中国的原创性成果少,引领性、颠覆性的成果少,世界级的大师少,原因在哪里?

——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和航空发动机的研究。)

饶子和

欢迎海外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让新一代海外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国家应当在科技体制改革、海外人才生活保障、科研成果奖励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更大的改变,让来华人才“如沐春风”。

——饶子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与新发、再发传染病病原体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

郑晓静

必须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要革除旧有的育人观念,坚持德才兼备,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

——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风沙环境力学、电磁固体力学、板壳非线性力学以及风沙电对电磁波影响等研究。

谢和平

遵循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一流的人才不仅要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还应主动关注全球、关注未来、关心人类,努力为推动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和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主要从事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

王华明

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深刻改变了世界,世界各国对于人才尤其是尖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更为强烈和直接。及时补齐高端人才缺乏的短板,也成为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

——王华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激光增材制造领域的研究。)

张景中

招商引资、招人聚才并举

要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招人聚才、招才引智的必然要求。

——张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主要从事机器证明、教育数学、距离几何及动力系统等领域的研究。)

丁奎岭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我国在科技人才战略方面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相继出台各类人才计划,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丁奎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

引领创新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

原始创新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创新,是我们实现换道超越的唯一可乘之机,也是知识分子引领创新的第一要务。

——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等方面的研究。

郑健龙

广开贤路的“五把尺子”

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世界前沿科技和理论,肩负着“迎头赶上”和“弯道超车”的双重任务。

——郑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与工程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

知识分子要急国家之所急

对知识分子来说,既要业务上精益求精,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既应是业务上的专家,又应该做引领时代发展的楷模。

——山仑(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抗旱生理及旱地农业与节水农业的研究。)

陈佳洱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一方面要广开进贤之路,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另一方面要宽容失败,建立有效的容错机制,让人才在更加宽容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陈佳洱(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陈佳洱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山仑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郑健龙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黄维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丁奎岭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张景中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谢和平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郑晓静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安全篇 更多>>   

于起峰

牢牢扭住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

强军梦是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也是军队科技工作者的梦。作为军队科技工作者,必须紧贴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在推进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于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图像测量与视觉导航中大型结构变形测量、大尺度运动测量和飞行器视觉导航等方面的研究。

方智远

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

必须保证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这就要求首先要控制好农业生产的源头——良种。良种不仅是无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

——方智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

倪光南

建设网络强国的“四大目标”

网络强国,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战略清晰、技术先进、产业领先、攻防兼备。以此来衡量,那么中国只是网络大国而不是网络强国。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

方滨兴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装扮自己的明天

“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对我国科技工作的明确指示,也是立足于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所作出的前瞻性要求。

——方滨兴(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主要从事网络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物联网安全、云安全技术等研究。

王泽山

创新是生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加速器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王泽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含能材料及其装药设计的研究。

钱七虎

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

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这些技术往往会对未来战争产生重大影响。军事需求是国防战略前沿技术创新的牵引力。

——钱七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主要从事防护工程和岩石力学研究。)

蒋庄德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未来,围绕军民融合创新开展的激烈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军事斗争主动权的争夺,比拼的是体制政策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变革能力。

——蒋庄德(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微纳制造和精密测量、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戴汝为

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应当用自身的创新成果把我国的优秀文化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当中。

——戴汝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

桑凤亭

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大文章

特别是在研发阶段,更要考虑融合的双重性,既要坚持军事优先、兼顾经济,在强兵的同时富民,还要侧重国家安全需要,把融合重心放在战斗力生成上。

——桑凤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化学激光新体系及应用的研究。

徐德民

以科技创新为海军转型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人唯有靠自己发愤图强,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徐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自主水下航行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

李崇银

形成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当前,传统科技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新兴科技领域的技术成果加速扩展,这些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世界军事的发展与走向。

——李崇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廖湘科

依靠科技创新转换战斗力生成模式

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在军事领域,科技就是第一战斗力,要实现兴军强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廖湘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与通用操作系统的研究。

赖远明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泛第三极核心区以第三极为中心从东西南北不同方向辐散,面积约20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30多亿人口,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度重合。

——赖远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

方岱宁

以人民安全为宗旨

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方岱宁(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先进材料与结构的设计与制造研究。)

 

 方岱宁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赖远明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廖湘科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李崇银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徐德民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桑凤亭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戴汝为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蒋庄德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文明篇 更多>>   

郑兰荪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影响民族进步的各种因素中,创新无疑是决定性因素,起着核心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

——郑兰荪(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的科学研究。)

安芷生

要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地球环境研究,以优秀的成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安芷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第四纪科学和地球环境变化的研究。

夏佳文

惟创新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原始性创新则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智者和强者的创新。

——夏佳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重离子加速器技术的研究。

何满潮

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认识文明

对传统文明报以敬畏,对现代文明报以热忱,这也要求我们更多地理解各种其他文明。

——何满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主要从事矿山工程岩体大变形灾害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李兰娟

文明交流互鉴首要在人

当今,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疫病传播等越来越多的难题考验着人类团结协作的能力。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王贻芳

工程造福人类 科技创造未来

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领先的强国,要想获得重大科学成果,必须要有新思想、新技术或新方法并将其落实为大项目。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

陈赛娟

科技是基 创新是魂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谁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并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就能够赢得发展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

——陈赛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

陈翰馥

信息技术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正酝酿着一场人类生产生活的大变革。

——陈翰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随机系统的辨识、适应控制、参数及状态估计,随机逼近和优化及其对系统控制、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陈翰馥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陈赛娟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王贻芳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李兰娟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何满潮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夏佳文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安芷生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郑兰荪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开栏语

 

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科学报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至2017年8月期间的讲话、文章、贺信等重要文献,按照战略、创新、体制、产业、区域、人才、安全、文明8个方面,梳理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组织一百多位院士分别进行解读,集中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科技创新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决策部署的学习和理解。

 

2017年10月11日开始,我们将陆续刊出这些文章,以便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这些思想的深刻内涵,更好地实践于科技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