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

张偲院士走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作科普报告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迎来一场聚焦海洋科学与气候前沿的科普盛宴。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以“海洋非CO2温室气体源汇特征与气候变化”为主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科学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专题科普报告。[详细]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宏杰受聘中南大学名誉教授

4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宏杰受聘为中南大学名誉教授和芙蓉实验室特聘教授。聘任仪式后,双方针对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戴宏杰院士分享了团队在红外荧光成像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将此技术应用于靶向药物研发的创新设想,积极为我省科技创新贡献力量。[详细]

郭旭升院士做客广州能源所“湾区讲坛”

4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的“湾区讲坛”第二十六期学术报告会在该所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郭旭升应邀作题为《中国地热产业现状与华南找热突破》的报告。讲坛上,郭旭升介绍了我国地热产业的发展现状。[详细]

汤涛院士:AI时代,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AI时代,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融会贯通的能力。”4月19日,在“南方教育 校长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南方学院校长汤涛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学学习》为题作报告,分享了数学在AI时代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详细]

丁奎岭:人才培养事关生存发展,再难也要改

上海交大启动学科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什么?“一切都是为了培养人才。我们不仅要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更要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教授在接受专访时谈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而这是需要慢功夫的长周期改革。[详细]

赵跃民院士:搞科研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赵跃民以“百年传薪火时代育新人”为题,为师生讲授“弘扬教育家与科学家精神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专题报告。赵跃民介绍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结合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战略需求、“双碳”目标等,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详细]

李季伦:微观世界书宏愿

李季伦曾成功研发出赤霉素、莫能菌素、马杜霉素、阿维菌素等农用发酵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李季伦自己最“富裕”的时候是在他离休之后,因为工作时他把科研成果奖金捐献给了家乡的小学,或是购买了实验设备。[详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的柑橘“魔法”

单杨,食品工程专家,荣膺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湖南光召科技奖。三十余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研发,让小小柑橘变成“宝藏果”,使中国柑橘罐头、类黄酮国际市场份额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果胶、香精油也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提升了中国食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详细]

杨士莪:教学是他的“止痛药”

杨士莪,我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扎根水声学科教育近70年,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工程专业。他开创了我国深海水声定位方法和技术,成功研制出一系列国际先进的水声系统。他曾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