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得院士:我只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

丘成桐、颜宁将获香港岭南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11月26日,香港岭南大学官网发布新闻稿:将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予两位杰出人士,以表彰他们在其专业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对社会福祉作出的重大贡献。获颁授荣誉博士学位的杰出人士分别为世界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以及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教授。[详细]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文凯受聘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曹文凯五岁时从上海迁到香港并接受教育,后负笈海外,成为享誉全球的医生科学家。他于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屡获突破,例如成功分离出导致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及心脏衰竭的蛋白质,并复制了这些蛋白质的基因,为开发救治上述疾病的药物奠定基础。[详细]

陈松蹊院士加盟清华大学,任统计学研究中心教授

陈松蹊,1961年11月生,数学家、统计学家,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环境统计,大气污染数据分析;经济、金融计量学;风险度量等。陈松蹊于2008到2024年担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统计科学中心科学委员会主席,2024年起任清华大学统计学研究中心教授。[详细]

高福院士:AI时代,更需要警惕“信息病毒”

“科技伦理跟科学一样重要,只有在伦理的约束下,才能确保科学往正确的方向发展。”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在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上如是说。高福指出,伦理学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学问,讲伦理必先讲道德。[详细]

卢煜明:无创产检技术的“中国方案”引领世界

“我自己是一个科学家,也是一名医生,‘医生-科学家’是医学和科学之间的桥梁,我的研究集中在怀孕前的检测和癌症筛查,可以说是在人生最初和最后来帮助患者。”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候任校长卢煜明在接受《医学科学报》采访时说。[详细]

梅宏院士:面对AI热潮,伦理治理要跟上

11月22日,在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直指当前数字技术面临的伦理挑战。他强调,虽然基于当前的技术路径,大模型尚不能“无中生有”,做出超越人类预期的事情,但一味信奉“蛮力”,也极易发展出在覆盖面和复杂度上人们难以掌控的“巨兽”。[详细]

忆恩师黄祖洽:铺路者、架桥人

北京师范大学校内矗立着一座塑像,塑像下雕刻着“黄祖洽院士(1924—2014)”及其生平事迹。塑像右后侧的物理楼110教室,是黄祖洽曾经“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黄祖洽一生致力于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理论及输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为“两弹一星”研制作出杰出贡献。[详细]

戴立信:“60岁学吹打”的不知足人生

1984年2月,已近花甲之年的戴立信辞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行政职务,与同事组建第十五研究室,担任副主任。此时,戴立信已经脱离科研一线18年。他结合当时国际化学发展的动向,一头扎进金属催化不对称合成领域,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详细]

解思深院士:豁达睿智的纳米科技先行者

解思深曾担任我国首个纳米科技相关的“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最早参与制定国家纳米科学计划并投身中国纳米科技蓬勃发展。他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主任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学科中纳米科学的规划,设计了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纳米研究项目指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