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在青岛召开 日前,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在青岛召开。作为2023国际绿碳科学大会主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致辞表示,本次大会为全球绿色低碳科技创新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为今后该领域的长期国际科技合作奠定基础。[详细]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拟任湖南省属本科院校正职 湖南省委组织部11月30日发布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其中,第二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拟任省属本科院校正职(工作需要,从专业技术岗位到管理岗位担任领导班子正职)。[详细] |
![]() |
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逝世 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古德生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26日在长沙逝世,享年87岁。古德生是我国著名的矿业工程科学技术专家,为金属矿采矿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详细] |
·新当选院士谈创新:担起更大责任,产出更多成果 |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王明庥逝世 |
·赵振堂院士:大科学装置是科学研究的“航空母舰” | ·中国科学院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
·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 ·2023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选举当选名单公布 |
![]() |
颜宁回应当选院士:“帽子”不重要 更在意为科学史留下什么 11月23日,第五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平行论坛——女科学家论坛在深圳举办。在交流环节,刚刚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深圳医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回答主持人的问题时说道,“帽子不能改变你这个人,不改变你是谁。我们追求的是,我在科学史上我留下了什么,我为社会做了什么...[详细] |
![]() |
王晓东院士:让科学家搬砖,只能得到搬砖的效果 “应该尽量给科学家减负,如果只抱着让科学家‘搬砖’的心态,最终也只能得到‘搬砖’的效果。”在日前举行的香港桂冠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晓东告诉《中国科学报》,科研挑战的难度是无穷大的,不应再给科学家定条条框框。[详细] |
![]() |
院士谈“5G+工业互联网”:避免供需两张皮 11月20日,在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针对上述问题为“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工业互联网既是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也是互联网、大数据等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应用模式。[详细] |
·倪光南院士:以全球视野谋划开源人才培养 | ·窦贤康院士: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学科交叉探索科技前沿 |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算力网是算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
·陶澍院士:我国仍面临较高环境健康风险,需加快空气质量改善速度 | ·李国杰院士:呼吁计算机与微电子学科相结合 |
![]() |
王振义院士从医75年,为白血病患者带来新生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11月30日,一位跨越世纪的期颐老人,迎来了他从医执教75周年和他99岁的生日,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振义。[详细] |
![]() |
张绍铃:努力让“梨园梦”在中国大地成为现实 “其实是否当选不重要,活儿还是照样干。只是以后要求更高了,要为国家的梨产业和果树产业发展作出更多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绍铃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我希望有一天,‘梨业强、梨农富、梨园美’的‘梨园梦’在中国大地上成为现实。”[详细] |
![]() |
怀念恩师汪忠镐院士:解反流之苦 做学科典范 无论是攻克布加综合征还是研究胃食管反流病,都不是汪忠镐院士的选择,而是病人的需要。病人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他认为,探索胃食管反流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要加强多学科间的交流,要尽可能多地救助和自己同病相怜的患者。[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