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篇

 

方精云

创新驱动发展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应当说,在当今世界,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

——方精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植被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以及遥感在生态学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顾逸东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三条经验” 

尤其是随着国际空间站服役年限的临近,中国空间站可能成为本世纪2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唯一大规模应用的载人空间站,这一发展机遇不可错失。

——顾逸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顾问。主要从事空间科学及应用研究和相关工程技术工作。)

姚檀栋

创新就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我国科学家要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立足祖国大地、谙熟我国国情、放眼国际前沿,瞄准重大成果,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

——姚檀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

祝世宁

必须有一支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在于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一支拥有全球眼光、熟稔领域发展、瞄准世界前沿的战略科技力量。

——祝世宁(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和物理方面的研究。)

丁仲礼

中科院要做“四个率先” 

“四个率先”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的殷切期望,也为建设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指明了奋斗方向。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学、古环境学、古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科技发展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

仍应该看到,我国发展中所急需的一些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一些关键部件和仪器仍需要从国外引进。

——丁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抗肿瘤新药研发及相关应用的研究。)

欧阳自远

中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

科学研究的体制机制也应当为鼓励科技创新提供更宽松的环境,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提供“容错纠错”保障,解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与行星科学的研究。)

都有为

牵住牛鼻子,走好先手棋 

科研人员也应当切实响应国家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以解决行业、领域中的难点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磁学与磁性材料的相关研究。)

吴岳良

科技创新的“三个把握”

回顾世界各国科学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旦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取得革命性突破,必将引发前沿技术的颠覆性变革。

——吴岳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粒子宇宙物理、量子统一场论等方面的研究。)

管华诗

不能在科技创新大赛场上落伍

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既是基于对国家兴衰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经济大国可持续发展命题的深刻把握。

——管华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研究。)

黄伯云

科技发展方向是创新再创新

自主创新对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繁荣昌盛,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创新;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也是创新。

——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新材料研究。)

科技成果需要“三级跳”

科技工作者都盼望着自己的科研成果能用于社会,让国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好。然而,国需、民需的诸多重要成果,却因种种梗阻而难以得到应用。

——卢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灾变防治、智能微能源网、新型大储能工程创建的研究。)

沈保根

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如果说国家是一艘大船,那么,创新就是这艘船上的引擎,它为大船远航提供前行的驱动力。但是,要让创新引擎工作起来,就需要依靠体制改革。

——沈保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功能材料的磁性和磁热效应、稀土永磁材料的结构和磁性研究。)

樊代明

让科技创新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科技实力的战略选择。

——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胃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郭光灿

“四个对接”把创新抓出成效

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的症结,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诸多关卡。

——郭光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韩杰才

疏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

成果转化被认为是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败。

——韩杰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高温复合材料、光学晶体与薄膜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抓住向科技强国转型好时机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历史性的黄金时期,科研投入显著增加,科研队伍不断壮大,这是一个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最好时机。

——张希(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主要从事超分子组装与聚合物薄膜的研究。)

刘忠范

科技是国之利器

高新科技对国家实力、企业竞争力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成为改变国家前途、企业未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之利器。

——刘忠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石墨烯等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

胡敦欣

让国家实验室成为战略科技力量

在我国,国家实验室应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建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综合性科学基础平台。它不同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敦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通量、大洋环流的研究。)

崔向群

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要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不仅要加强科研投入,推动原始创新,而且要强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崔向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天文望远镜与仪器、主动光学技术、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的研究。)

 

        崔向群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胡敦欣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刘忠范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张希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韩杰才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郭光灿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樊代明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沈保根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卢强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黄伯云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管华诗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吴岳良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都有为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欧阳自远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丁健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丁仲礼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祝世宁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姚檀栋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顾逸东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方精云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唐华俊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王曦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封锡盛院士解读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