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祥锴(左)和王泽民检测啤酒嘌呤含量。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叶满山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的饮食选择备受关注。传统啤酒因含有较高嘌呤物质,常被列为“禁忌饮品”。
兰州大学环境微生物课题组的一项研究为啤酒爱好者带来了福音。他们通过益生菌后发酵技术,成功将啤酒中的嘌呤含量降低超40%,并开发出具有独特果香与健康益处的“浆水啤酒”。目前,该产品已实现规模化量产,为高尿酸人群提供了新的选择。近日相关论文发表于《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
益生菌“吃掉”嘌呤
啤酒中的嘌呤物质主要来源于麦芽,包括嘌呤核苷和游离嘌呤碱基,过量摄入会导致尿酸升高,进而引发痛风或肝肾损伤。
传统啤酒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虽能吸收部分游离嘌呤碱基,但对嘌呤核苷的降解能力有限。兰州大学教授李祥锴团队从西北传统发酵食品“浆水”中分离出一株名为GR-5的乳酸片球菌,发现其能高效降解嘌呤核苷。
他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二次发酵”工艺,即在啤酒主发酵(由酿酒酵母完成)结束后,加入GR-5菌株进行为期2天的后发酵。
实验数据显示,这一工艺使啤酒中的嘌呤核苷含量降低约80.15%,总嘌呤含量从77.83毫克/升降至45.21毫克/升,降幅达41.92%。更关键的是,GR-5在代谢过程中上调了嘌呤补救途径基因,将降解产物转化为腺嘌呤、黄嘌呤等物质,进一步减少了尿酸前体的积累。
“这一技术相当于在啤酒中添加了‘生物过滤器’,GR-5菌株像‘清洁工’一样精准清除嘌呤。”课题组青年研究员季晶解释道。
低嘌呤啤酒的“双重升级”
除了降低嘌呤含量,研究团队还通过代谢组学和风味分析技术,揭示了GR-5发酵对啤酒品质的全面提升。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人员在GR-5发酵啤酒中检测到13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13种显著上调。例如,2-壬醇、9-癸烯酸乙酯等物质赋予啤酒浓郁的果香,而二氢-5-戊基-2-呋喃酮则带来桃香、椰香等独特气息。与此同时,传统啤酒中可能产生的不悦气味,如二甲基硫醚的“熟卷心菜味”显著降低。
“GR-5发酵后的啤酒酸度适中,其pH值稳定在3.5,类似巴西Catharina酸啤酒的风味,更符合现代消费者对清爽口感的需求。”论文第一作者、兰州大学博士生王泽民表示。
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GR-5发酵啤酒的生理益处。研究团队以小鼠为模型,模拟人类高尿酸血症状态,发现饮用含活菌 GR-5 的啤酒组较对照的普通啤酒组血清尿酸水平降低 40.28%,同时改善肝肾指标,如肌酐、尿素氮水平出现下降。此外,GR-5通过调节肾脏尿酸合成酶和NLRP3炎症通路,抑制了啤酒诱导的炎症因子的升高。
“这意味着,GR-5不仅减少了尿酸生成,还可能通过肠道-肾脏轴促进尿酸排泄,形成双重保护机制。”兰州大学副教授令桢民指出。
“我们通过基因组测序和代谢工程手段,优化了菌株的发酵性能,使其更适应工业化生产。”李祥锴介绍。
首批“浆水啤酒”上市后,迅速在健康消费群体中引发热议。消费者王先生表示:“以前喝啤酒总担心痛风,现在有了低嘌呤选项,口感更丰富,真的很惊喜。”据悉,团队正在开发更多风味型低嘌呤啤酒,并探索益生菌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广泛应用。
“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服务民生。”李祥锴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将浆水益生菌技术推广至全球,让传统智慧焕发新生机。”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26599/FSHW.2025.9250729
《中国科学报》 (2025-11-19 第3版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