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在2025年上海海洋大学全国河蟹大赛青浦行活动现场,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发布了《2025年度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科学反映了长三角地区河蟹产业发展状况,总结了长三角地区河蟹产业在产业驱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品牌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
本年度《白皮书》首次尝试设计了河蟹品牌价值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产品品质价值、科技创新价值、市场经济价值、社会贡献价值、文旅经济价值,其下又有10个二级指标,在收集各地方河蟹品牌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指标赋值打分,对长三角地区河蟹品牌价值进行排名。
《白皮书》分析,2018—2024年河蟹产业重心向东北方向小幅偏移,其原因是辽宁河蟹产业市场需求增加、养殖技术进步及养殖环境改善。黑龙江、吉林、天津等省市河蟹产业发展势头显著,其中黑龙江河蟹养殖产量从2018年的7152吨增长到2024年的19387吨,增长率达171%。尽管如此,长三角地区依旧是河蟹产业重镇,占据全国河蟹产量半壁江山以上。
对此,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解释,高温天气对河蟹生长会造成不利影响。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高温天气数有逐年增加趋势,将加速“南蟹北养”进程。未来,黄河流域河蟹养殖带会进一步拓展,与长三角形成产业互补格局。
《白皮书》同时对长三角河蟹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推动分工合作,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建立“长三角大闸蟹”一体化产业链;利用科技人才优势,强化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建立“长三角大闸蟹”创新型示范区;加强“长三角大闸蟹”在地化体验区建设、“长三角大闸蟹”品牌化国际化建设、“长三角大闸蟹”蟹文化共同体建设等等。
中国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也于活动期间举行。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围绕中华绒螯蟹等养殖对象的良种选育、高质量苗种培育、绿色养成示范、品牌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