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寻找·记录——陈延熙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近一年的采集工作让我们收获颇丰——不仅对陈延熙本人的学术成长历程有了更为深刻、系统的认知,也感动于同时代一批老科学家的奉献与担当。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在革命时期为祖国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的精神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
现在,我们秉持初心,切实做好陈延熙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未来,我们将积极作为,为老科学家的精神传承贡献力量。
享受读书之乐
经采集小组统计,在这本2011年的日记中,陈式刚记录了光顾书店22次(其中在美国探亲期间7次前往当地图书馆和书店),购买各类专业及相关的图书45本。那一年陈式刚76岁,而这只是他学术生涯中普普通通的一年。
如今,87岁高龄的陈式刚依然保持着每日读书的习惯。在他看来,读书让他一辈子过得充实快乐,正如他自己所云,“如果你一生都在做你喜欢做的事,你的人生就是快乐的” 。
有幸在人生重要阶段认识他
从放弃父母的从商建议顺利从电机系毕业,到以求实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军用舰艇用电的直流转交流,再到主动提出去一线参与舰艇的制造和测试,最后成长为两代四型导弹驱逐舰的总设计师,潘镜芙踏出的每一步都在响应时代的号召,也是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每做出一个决定,他就用知识武装头脑,啃下最硬的骨头。而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岁月里,他始终相信理论的正确性,坚持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道路,不求个人名利,为我国海防驶向深蓝作出了重要贡献。
坐拥书城不寂寞
在跟潘镜芙的接触与交流中,我们常常被他自然流露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气质所折服。于他而言,读书、听音乐就是人生的两大乐事,能让他在多年风雨兼程后心境淡泊、悠然自得,正如他在《读书 我的2021》节目寄语中所写,“阅读是我生活中所花时间最多的事情,使我增长知识,获得快乐和满足”。
潘镜芙用读书来平衡生活,一辈子过得平和宁静、充实有益。
心中有光 脚下有路——朱建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朱建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是在2016年冬天启动的,通过项目结题验收是在3年后的2019年冬。之后两年,采集小组成员怀着对这位老科学家的敬佩之情,持续对采集资料进行完善,最终于2021年底,将后续补充材料提交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基地,同时传记《爆轰人生——朱建士传》完成三审三校,交付印刷厂出版在即。
而此时,距朱建士院士离开我们整整十年。回首这段采集历程,有艰辛、汗水,有无助、困惑,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感动。
闪亮的日子
胡思得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结题了,作为自己第一个完整参与的课题,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三年多时间,伴随着课题进度一路成长,我们重走了胡思得院士的人生轨迹,重温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发展史,纠正了历史上流传的多个谬误,也重新发掘了多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段参与历程带给我的心灵震撼、精神洗礼和灵魂升华,足以铭记一生。
走进历史的河 采集深藏的“珠”
参加胡思得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是我到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后做的第一个课题。
2018年入所不久,我受到吴明静老师的热情邀约。一周后,我如约参加该课题启动会——这是我到九所后参加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坐在会议室,看着周围陌生的面孔,内心充满期待、好奇和紧张。就这样,我懵懵懂懂跟着大伙加入了采集队伍,走进一位科学家的奋斗人生,走进了一段生动的九所史和中国核武器发展史。
给记忆建档——胡思得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在聆听胡思得本人和他的同事、亲属、学生讲述未经文字记录的鲜活人物经历和见闻时,我们仿佛看到221厂理论联系实际小组的成员用电报将数据发回北京的场景,仿佛体会到张爱萍同志“西出阳关有故人”的振奋人心,仿佛感受到“蘑菇云”腾空而起的热浪……讲述中,我们也领略到胡思得在担任不同角色时的风格——面对科研不放过任何疑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处理中物院转型和体制改革问题时的运筹帷幄;在培养学生时对年轻人的关怀与引领。
在时光深处拣拾历史——王乃彦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心得
翻阅王乃彦学术成长中的一本本证书、一部部书籍、一张张照片、一堆堆资料、一篇篇论文,我仿佛看见,光阴的故事里有风雨彩虹,有不为人知的勤奋执着,有超出常人的强大内心。
在王乃彦几十年离开与坚守、转型与突围的人生历程中,曾遭遇过数不清的困难与挑战,但他的人生目标却始终清晰坚定——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直至今日,耄耋之年的他依旧身体力行奋斗在科研一线。
十年征程 携手追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采集心得
自1958年建所以来,过程工程所叶渚沛院士、郭慕孙院士、陈家镛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带领科研人员在艰苦条件下攻坚克难、锐意创新,为我国钢铁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代发展,研究所研究范围逐步扩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资源/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了从“化工冶金创所”到“过程工程强所”的历史性跨越。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和品质,激励着过程工程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奋进,投身科技强国的事业中,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是院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采集10年
采集并不是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它提供的愉悦方式很刁钻很严苛,但也因此而格外甜蜜。在相伴十年之后,我又有了新的课题,且已和伙伴们再度起航。
十年之后,我希望还能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不愿意因为有经验累积,就去做一些简单、舒适、重复性的工作。我们设定的目标,从来不只是延续一贯的优秀成绩,还希望完成更灵活、更丰富的捕捉,实现更广阔、更深刻的呈现。能做多少?不知道。勇往直前,尽力而为吧。
“遇见”那时少年——孙承纬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故事
孙承纬1951年考入虹口中学初中部,三年后考入该校高中部。在六年时光里,虹口中学的教育在其成长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事实上,60多年时光荏苒,时代飞速变迁,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很难用今天的眼光去想象那时的少年,感谢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让我们有幸走进故纸堆、走进回忆,在文字档案和口述访谈的印证中,再现20世纪50年代初的青少年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