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双春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3
选择字号:
大师课堂为何也出现低到课率

 

■文双春

王元丰老师的遭遇以及感想,让我想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高教界公认的教育家费曼的一段往事。

费曼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主讲过一门基础物理课。他的讲课录音和板书后来被整理出版,形成了《费曼物理学讲义》。

这本书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价为“25年后,它仍是教师和最优秀的初学学生的指导书”。至今,许多世界一流大学仍将其用作基础物理课教材。费曼甚至认为,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不是其诺奖成果,而是这本讲义。

我们可能由此推测,费曼课堂的到课率肯定很高,学生一定能学到不少东西。但事实上,根据聆听过该课程的师生回忆,许多学生害怕进入教室,随着课程进展,注册该课程学生的到课率急剧下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教师和研究生来听课。

对此,有学者曾评价,“即使费曼认为自己正以浅显的方式给大一和大二学生讲课,但从中收获最大的却并非这些学生,而是和他同样的人——科学家和教授。”换言之,对于那些真正要获取学分的学生而言,费曼的课堂并不比普通教师的课堂吸引力大。

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说清楚为什么学”最重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凯勒曾提出一个ARCS 模型,后得到广泛实证支持。ARCS 分别表示注意力 (Attention)、相关性(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度(Satisfaction)。该模型指出,为激励学生学习,教师或教学内容必须满足4个条件——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说清楚学生为何需要学习该教学内容、让学生相信努力就能学好、帮助学生体验获得感和自豪感。

其中,第二个条件最关键,甚至是决定学生是否学习、是否进入课堂的“总开关”。究其原因,任何人都只愿意做最想做的事,而这些事情无疑是对我们最重要的。

至于所谓“说清楚”,就是让学生信服,并从内心接受教师的课程和讲授对他们有用或很重要。比如,教师在期末考试前说要上一节划重点的课,这堂课的到课率会低吗?

费曼说:“我教这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你们应付考试做准备,甚至也不是为你们参加工作做准备。我希望告诉你们怎样鉴赏这奇妙的世界,以及物理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

时至今日,这样的教学目的仍无比正确。但依据ARCS 模型,这正是费曼课堂上修课学生到课率低,而同行却挤满教室的根本原因——他的课堂不为考试和工作做准备,难免被大学生认为与自身期望和需求不相关。相比之下,他的科研同行则更希望知道“怎样鉴赏这奇妙的世界”。

国外有调查表明,当下许多人读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拿文凭,而非学知识和技能。因为前者在求职中被认为有用,而后者的作用并不直接。

拿文凭就要修规定的课程并拿到学分。学生如果以拿学分为目的,当然选择最容易拿学分的课程,且最希望老师讲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当老师讲的内容与考试无关时,即便讲得再投入,他们也不会在意,自然听课效果不佳。

“目标”不对,到课率毫无意义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的“课堂”。

悟空拜菩提祖师为师时,“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

悟空算是“插班生”,但与其一同修行的同学虽然比悟空入学早,但他们在悟空“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离开学校大闹天宫时,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毕业。

究其原因,祖师道出了真谛:“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

祖师教的东西尽管最玄、非等闲,但正是悟空想学的。而他的同学只想学“与人家当铺兵,送文书,递报单,不管哪里都寻了饭吃”的东西,这种东西祖师根本不教,也不屑于教。

这说明,如果教师想教的不是学生想学的,或学生想学的内容不是教师所教的,到课率再高也毫无意义。或者说,学生到不到课无关紧要。

仅关注教学之“术”不够

回到我们的主题。从王老师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其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但抛开这些情绪因素,我们还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改变如今大学课堂到课率低、“低头族”多的常态。

实践和研究表明,要改变这种常态,教师的关注点不能仅放在所谓的教学之“术”上,而应首先明确,如何将所授内容与现实世界建立直接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上课和听讲对其成长与发展真正有价值。如果缺乏这个基础,即便教师在课堂上口吐莲花,也不过是“空言口困舌头干”,即使是菩提祖师,也未必能培养出第二个“孙悟空”。

在目前线上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人工智能模型愈发先进的大背景下,指望学生与手机“绝缘”并不现实。事实证明,很少有教师的个人魅力能与手机吸引力相抗衡。

那么,大学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在我看来,一方面,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玩手机,但应区分学生用手机在“玩”什么,如果在“玩”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感觉比听教师讲课更有成效,那么教师就不必为此苦恼;另一方面,教师如果要与手机“争夺”并赢得学生的注意力,那么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尽可能符合ARCS模型,特别是与学生的需求和期待真正对接,是不得不扎实准备的功课。

(作者系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25-09-23 第4版 高教聚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科学家揭示蛋白药物稳定性的普适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