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线虫防控开新局 科技赋能秋播季 |
2025年陕西省线虫专家行活动启动暨咸阳小麦防控培训会举行 |
9月22日,正值陕西省咸阳市北部塬、山区域小麦即将秋播之时,由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与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联合主办、咸阳市植物检疫站承办的“2025年陕西省开展线虫专家行活动启动仪式暨咸阳市秋播小麦病虫害草防控技术培训会”在乾县隆重举行。来自全省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基层技术人员及种植户代表共8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启线虫防控科技服务新篇章,为秋播小麦安全生产筑牢技术防线。
多方聚力,共启科技护航征程
启动仪式上,陕西省农业学会理事长樊民周、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站长王周平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郭军教授分别致辞。各位领导与专家一致强调,线虫病害作为农业生产的“隐形威胁”,其防控工作关乎粮食安全与产业发展,此次专家行活动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务实举措,对提升全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启动仪式会场。
乾县县委副书记刘春锋同志在致辞中详细介绍了乾县在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结合当地产业实际,提出了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迫切需求,期盼专家团队为乾县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科技动能。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李英梅研究员,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张锋研究员,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原所长陈志杰研究员等专家出席仪式。
随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德良研究员宣布活动正式启动,标志着覆盖全省多地的线虫防控技术服务行动全面拉开序幕。参加启动仪式的人员涵盖咸阳市12个区县植物保护工作站技术业务人员及乾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技术人员,为技术落地构建了坚实的基层人才基础。
直击痛点,解析线虫防控难题
“小麦是陕西第二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左右,产量达380万吨以上,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樊民周在致辞中指出,当前农作物线虫病害已成为我国第二大类作物病害,其防治堪称世界性难题,严重威胁农作物安全生产。据陈志杰介绍,受气候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根结线虫、胞囊线虫、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等重大线虫病害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在陕西,小麦、马铃薯、蔬菜、猕猴桃、中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均遭受不同种类线虫的严重危害,由于其发生隐蔽、症状难以准确识别,实际造成的产量损失远高于预估水平,成为制约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瓶颈。
李英梅较详尽地介绍,陕西省根结线虫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于2023-2024年对陕西省的小麦种植区宝鸡市、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商洛市5个地市33个区县119块麦地进行小麦孢囊线虫调查及采样统计结果显示:除商洛市检出率为0%外,其余4个市侵染地发生率均在80%以上;调查的360份样品中有154份发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42.78%,其中富平、乾县检出率高达100%,凤翔、岐山、临渭、阎良、蒲城及西咸新区均达到60%以上。其主要是因小麦跨区联合收割机携带土壤以及水流加剧了孢囊线虫扩散速度,且导致在陕境内呈现侵染范围不断扩大,侵染密度不断增大的趋势。但造成危害的面积及市县分布区域及具体面积等本底还不清晰。
精准施策,规划全省服务蓝图
为有效破解线虫防控难题,此次线虫专家行活动将在榆林市、延安市、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宝鸡市、商洛市陆续开展10多场次技术指导与培训。活动将立足陕西省不同区域农作物种植特点及线虫危害差异,精准匹配服务内容,采用“室内技术培训+田间实操指导”相结合的模式,通过现场症状识别、实地观摩讲解等多样化形式,着力提升基层植保人员及种植户的线虫识别能力与科学防控水平。
启动仪式后,参会专家与领导专程前往乾县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大棚,实地察看蔬菜长势,细致调研病虫害防控实际情况,为后续技术服务找准靶向。在同期举办的培训会上,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李英梅等专家作《小麦孢囊线虫发生与防治》等专题报告,从病害发生规律、识别要点到防控技术体系进行系统讲解,为秋播小麦病虫害草防控提供了专业指导。

察看蔬菜长势和调研病虫害防控实际情况。

专家培训授课。

基层农技人员听课学习。图片由张行勇、魏佩瑶提供
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搭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平台,更打响了全省线虫病害综合防控的“攻坚战”。随着系列技术服务的逐步推进,将有效遏制线虫病害蔓延态势,提升陕西省农作物绿色防控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