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
金伯利岩熔体的上升及运输机制
挪威奥斯陆大学的Razvan Caracas团队揭示了含挥发物的金伯利岩熔体的浮力、上升机制和捕掳体的运输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质学》。
金伯利岩熔体是幔源碳和氢的主要载体,在地球深部碳循环和钻石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低密度、低黏度等特性使其能够快速上升。从上地幔上升时,金伯利岩熔体融合了捕掳体和捕掳晶,并释放挥发物。这些过程改变了其初始成分,增加了原始金伯利岩岩浆和到达地表的岩浆间的差异。
为解释金伯利岩的火山作用,研究团队分析了含不同挥发性成分的金伯利岩熔体的原子差异和密度。研究表明,水使熔体差异性更大,同时降低了黏度。所有的金伯利岩熔体都在莫霍面以下具有正浮力。它们需要约8.2%的二氧化碳才能穿过莫霍面并上升。穿过莫霍面后,最富挥发物的金伯利岩熔体可携带44%的地幔岩石碎块上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30/G53387.1
《癌细胞》
研究发现增强细胞疗法抗肿瘤疗效关键靶点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Katayoun Rezvani团队探明了全基因组CRISPR筛选增强细胞疗法抗肿瘤疗效的关键靶点。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癌细胞》。
基于基因工程改造的自然杀伤(NK)细胞的过继细胞治疗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治疗方法,而靶向基因编辑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其疗效。然而,克服肿瘤和微环境介导的免疫抑制的遗传靶点很大程度上未被探索。
研究团队在原代人类NK细胞中进行了多个全基因组CRISPR筛选,并确定了调节免疫抑制压力抗性的关键检查点。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敲除MED12、ARIH2和CCNC可显著提高NK细胞对多种难治性人类癌症的抗肿瘤活性。CRISPR编辑增强了先天和嵌合抗原受体(CAR)介导的NK细胞功能。这与代谢适应性的增强、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增加和细胞毒性NK细胞亚群的扩增有关。
通过在NK细胞中进行高含量的全基因组CRISPR筛选,该研究揭示了NK细胞功能的关键调控因子,为设计下一代有更高抗癌功效的NK细胞疗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7.021
《自然-神经科学》
慢性炎症导致认知障碍的机制
法国图卢兹大学的Elsa Suberbielle团队发现,弓形虫感染和慢性白细胞介素-1(IL-1)升高,驱动海马DNA双链断裂信号,导致认知缺陷。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
由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具有IL-1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的特征,但IL-1如何通过表观遗传过程导致认知障碍尚不明晰。
研究表明,长期感染弓形虫的小鼠的空间记忆受损,后者依赖于神经元IL-1信号传导,并通过长期暴露于IL-1β来模拟。弓形虫感染和慢性IL-1β均驱动神经元H2A。海马神经元中X依赖的DNA双链断裂信号使H2A失效。X依赖性信号传导可阻断由任何暴露引起的记忆损伤。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5-02041-x
《自然-化学》
具有周期性卟啉边缘延伸的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Roman Fasel团队研究了具有周期性卟啉边缘延伸的锯齿形石墨烯纳米带(GNR)。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化学》。
锯齿形边缘的GNR具有可调带隙和自旋极化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很有前景的自旋电子器件材料。卟啉可提供理想的光电特性等互补优势。
研究团队通过沿带状主干横向嵌入卟啉的锯齿形边缘GNR表面合成,将这些特征结合在一个混合系统中。利用探针扫描,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设计实现了卟啉和GNR之间的强电子耦合。对于过渡金属卟啉,远端金属中心之间明显的交换耦合是由π电子系统介导的。这种混合的d和π电子带系统为碳纳米材料引入了自旋轨道耦合和磁各向异性,在电子自旋的相干电控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5-01887-9
《中国科学报》 (2025-08-26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