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科学制度之于科学文化
作者:周忠和
出处:《科学与社会》2025年第2期
制度与文化都能够改变人的行为。相比较而言,制度对于人的行为起到的是较为硬性的指导作用,而文化则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者认为,虽然两者的作用方式不同,但存在互为影响的关系。文化的改变需要长期且系统地调整,其中制度的改变是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培育良好的科学文化不能忽视科学制度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不同事例加以印证。其一,科研评价制度能够影响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一个适度宽容的科研制度有利于冒险文化或探险文化的培育。其二,我国科学教育制度总体缺少博物学传统的组成,制度上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索在我国的科学文化中被淡化。
作者以自身管理经历来说明科研机构如何通过改变评价制度减少科学文化中的官僚文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改革各类制度,尤其是年终考核等评价制度后,研究所的文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作者举例说,在制度修改之前,研究人员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是没有任何影响的。行政管理人员认为自己拥有一定的权力,能够对科研人员的各类评审评价起作用,如写推荐鉴定等,甚至出现过行政管理人员在公共场合训斥研究人员的事情。修改后的评价制度,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有1/3来自所领导、1/3来自科研人员,还有1/3来自研究所职代会,提升了科研人员对行政管理人员考核的权重。也就是说,科研人员最多能够决定行政管理人员2/3的考核结果。新的考核制度实施后,官僚风气明显减弱,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有所提升。
因此,作者认为,制度对于文化的改变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这种办法比单纯的宣传和倡导更有效。
题目:六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作者:侯瑞敏、徐晨
出处:《医学与哲学》2025年6月第46卷第11期
医学的本质属性包括人文性和社会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人文素质会直接影响患者就医获得感。以美国、英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探索现代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路径方面成果显著,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人口大国由于受到本土医疗生态的影响,医学人文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
作者通过梳理上述五个国家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学科定位、教学形式与评价机制四个方面的本土化现状和特点,与我国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探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本土化现状,明确我国医学人文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及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存在的问题。
如在教育理念及育人目标方面,美国根植于多元移民社会的文化土壤,关注伦理、心理和社会层面,强调同理心、跨文化沟通能力与科技伦理前瞻性的培养;英国扎根于本国悠久的医学史与绅士文化传统,深受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价值观影响,强调职业尊严与制度伦理,注重“全人培养”的文化传统,推动跨学科合作并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标准和考核制度;日本将东方传统文化“和”的价值观融入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目标紧密围绕老龄化社会与集体主义文化特征展开,强调在医疗实践中“以心传心”和“仁术”等伦理思想和沟通技能;印度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医疗环境和多元患者需求的能力,强调医学人文知识的实用性,旨在培养能够应对实际医疗挑战的医学人才;巴西医学教育作为一种服务社区的工具同时兼顾教学,目标是面向初级卫生保健培养具备人文性、通才性、伦理观念、批判性和反思性的专业人才,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融入互动、倾听、观察等,倡导尊重原住民独特的医疗文化、语言和健康观念。
基于比较研究,作者提出了我国医学人文教育本土化实践的推进策略,包括革新教育理念,细化本土路径;明确学科定位,推动持续发展;完善评价机制,提升育人效果。
作者强调,特别要持续关注科学技术和全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调整、持续开发医学人文课程,增强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优化患者体验的同时切实满足医学进步的内在需求,推进全球健康与教育公平。
(刘如楠)
《中国科学报》 (2025-08-22 第4版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