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管武太、副教授张世海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深入探究肠道微生物与母畜泌乳功能之间的关联,发现肠道约氏乳杆菌外泌体衍生的棕榈酸(C16:0)在调控母畜泌乳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细胞外囊泡杂志》(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相关研究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
母乳是哺乳动物后代生命早期的主要营养来源。母体泌乳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母体营养、激素、遗传以及环境压力等。最近研究已将母体肠道微生物群与怀孕期间的代谢变化联系起来。此外,肠道微生物群已被证明会影响乳成分。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被物理和化学屏障限制在肠道内,阻止直接迁移到远处器官。
在此背景下,细菌胞外囊泡(EVs)已成为介导微生物群-宿主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微生物群衍生的EVs携带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肽聚糖、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参与各种生理过程和疾病调节。因此,阐明肠-乳腺轴及其在泌乳调节中的作用为开发益生菌制剂、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显著的生产应用价值。
管武太/张世海团队的研究聚焦于约氏乳杆菌对母畜泌乳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约氏乳杆菌通过释放 EVs来增强乳腺功能,进而增加乳脂含量,改善后代生长状况。具体而言,这些EVs所携带的棕榈酸(C16:0)能够诱导乳腺上皮细胞中CD36发生动态棕榈酰化,这一变化有效促进了脂肪酸的摄取。随着脂肪酸可用性的增加,进一步激活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过 PPARγ 信号传导途径刺激乳腺细胞中的乳脂合成。
该发现揭示了约氏乳杆菌衍生的细胞外囊泡是肠道-乳腺通讯的关键介质,为深入理解肠道微生物调节母畜泌乳性能的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有望推动相关领域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取得更大进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jev2.7014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