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如楠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2
选择字号:
荐书

《林中足迹:森林与河岸的秘密生活》,[英]约翰·利斯特-凯著,邱墨楠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定价:65元

伶鼬、狗獾、松貂、水獭……这些灵动可爱但行踪隐秘的鼬科动物总是能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也深深吸引着本书作者的目光。

本书作者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者,在苏格兰高地经营着世界闻名的艾加斯野外研究中心,著有多部关于野生动物和环境的书籍。在苏格兰高地,他常以冥想者的姿态,耐心蹲守在树林、河岸和峡谷的角落,观察这些动物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如何生活。他记录下一场场精彩的自然好戏:让人眼花缭乱、充满激情的伶鼬,上下嗅探、又抓又挠的狗獾,有着独特步态的松貂,游泳时会吐出一串串气泡的水獭……

在这本清新隽永的观察笔记中,苏格兰高地的风光生动鲜活,作者与动物的相遇曲折动人,大自然舞台上的精彩戏剧永不落幕。本书是写给鼬科动物的一封真挚情书,更是献给自然与野性的一首赞美诗。

《自然与人类: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739—1841)》,[英]史蒂芬·高克罗杰著,褚平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6月出版,定价:138元

是什么让科学超越了学术领域,成为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决定性力量?是什么让我们从认知迷雾中走向理性,从传统走向现代?是什么在启蒙时代的激荡中,重塑了人类的世界观与社会秩序?

本书细致入微地描绘了科学与文化、宗教、政治复杂交织的情形,揭示了科学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更是现代性构建中的核心力量,并勾勒出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呈现了科学如何塑造当今世界的面貌,以及那些深远的思想与事件如何引领我们走到今天。

本书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置于同一视野,探讨自然科学与“道德”“人文”科学的关系,是一部跨学科的现代知识史。作者语言严谨、论述清晰,将深奥的理论与生动的实例相结合,使本书成为人们理解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科学概念与思想流变不可或缺的工具。

《中华农耕文化精粹(园艺卷):苑囿嘉艺》,李建萍著,唐志强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定价:118元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野生植物最多的国家,被誉为“世界园艺之母”。在古代,蔬菜、果木与粮食同等重要,《尔雅·释天》曰:“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养生原则,奠定了中国人2000多年的饮食结构。

本书着重从花卉、果树、蔬菜、本草和园林5个方面来呈现我国园艺文化,描述了这5个方面的历史演变、文化艺术、栽培技艺、加工食用、中外交流,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风俗等。

神农氏时期,黄河流域的先民已展现出非凡的智慧,栽培桃、李、橘柑等果树与禾谷类粮食作物,开启了园艺的源头。考古发现的石制蔬菜种植农具,更将园艺历史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殷商甲骨文中“园”“圃”“囿” 的出现,标志着园艺有了具象表达。

历经岁月沉淀,中国古代园艺随技术、经济、文化需求不断演进,逐渐细分出果树、蔬菜、花卉等多元领域,形成涵盖栽培、经营、加工与饮食保健文化的完整体系,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生活美学,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翻开本书,不仅可以体会到我国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享受一场丰富而细腻的精神、文化和艺术的园艺盛宴。

(刘如楠)

《中国科学报》 (2025-08-22 第3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