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文斌(左)在指导研究生调试激光器。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彬
不久前,北京市公布了2025年度首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名单,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北工大)申报的案例“高功率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专利组合先赋权后作价入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入选,成为首批入选的10个优秀案例之一。北工大也成为了此次入选名单中唯一一所北京市属高校。
对于这一成绩,北工大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秦文斌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水到渠成。
“从2000年前后,我们就开始从事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用十几年时间,我们攻克了激光器整个产业链技术并进行了工程化应用,至于其后的产业化,就是在政策引导下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他说。
除“研究员”身份外,秦文斌还有另一重身份——北京工大亚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大亚芯)总经理。这家成立仅3年多,年营业额便已达到3700万元的高技术企业,正是此次北工大能够入选该名单的关键因素。
反向“倒逼”攻克全产业链技术
半导体激光器又称激光二极管,是用半导体材料作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该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其在工业制造、科研乃至国防领域的巨大价值,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科研人员对其展开不间断地研究。
至2000年前后,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一些核心技术仍不能摆脱对国外的依赖。这成为秦文斌团队在此后十几年时间里持续打通激光器全产业链技术的最大“推动力”。
“最初,我们研究中用到的激光器件需要从国外购置,我们做后端的光学整形变换单元与整机集成。”秦文斌说,然而不久后,高功率激光器件被列为国外的限制出口技术,这导致很多重要器件的进口受到阻碍。
但科研还要继续。秦文斌和同事们只能选择向上游拓展,自己研发相关技术——购置芯片进行封装做成激光器件。当这些器件和工艺被攻克之后不久,芯片进口又出现了类似问题。于是,他们又瞄准了芯片的外延制备……
“总之,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就这样被反向‘倒逼’着,一步步攻克了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从芯片制备到器件封装,再到下游集成的全链条技术。最终,我们将所有核心技术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秦文斌说。
在此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先后获得了几十项激光技术发明专利,开展了工程化应用与小批量生产试制。正当团队成员思考如何将这些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一项改革让他们看到了方向。
“房本”上既有学校也有老师的名字
2020年5月,科技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全国4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被纳入试点范围,北工大位列其中。
对于这项改革的背景,北工大技术转移中心、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务副主任闫健卓曾解释说:“高校专利绝大多数是职务发明,专利证书上的所有权人是学校,科研人员只是发明人或成果完成人,并非权益所有人。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专利作价入股,企业未来分红给发明人时会遇到障碍。此外,由于所有权不清晰,企业融资等也可能遇到困难,不利于长远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工大以此次改革为抓手,先后制定多项政策,明确了“先赋权后转化”,即先赋予成果完成人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学校与成果完成人再以知识产权共同作价入股的方式进行转化。
“这相当于在技术转化的‘房本’上,在学校的名字后面加上了老师的名字。”秦文斌说。
借着此次改革,秦文斌团队于2021年底将11项激光技术专利完成评估、赋权变更与作价入股,与学校共同成立了工大亚芯。在新公司股权结构中,技术团队占85%所有权,学校占15%。
“此次改革前,我们已经开始将一些科研成果与校外机构进行合作了。”秦文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些成果不但获得了投资方的认可,其背后的市场价值也被看到。“他们希望把这些专利变成产品,但在此过程中仍需要我们团队深入参与研发。因此,最好的方式便是成立一家技术人员深度参与的企业。”
由此,除了“高校科研人员”,秦文斌又多了一个“企业经营者”的身份。
技术不能“通吃”一切
对于自己的第二个身份,秦文斌适应得很不错。
自2022年运营以来,工大亚芯已成长为一家颇受业界瞩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成立一年便成功入选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又入选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北京市民营中小企业百强”。
从“实验室”到“货架”,即便在当前环境下,也是很多高校科研团队很难跨越的距离。然而,秦文斌团队似乎“跨”得比较顺利。究其原因,他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认知”问题。
“高校科研人员的很多成果都是他们枯坐‘冷板凳’熬出来的,所以他们往往对于这些成果既自信又珍视。”秦文斌说,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实验室成果能否变成产品,乃至于最终能否卖出去,进而带来切实收益,就不仅仅是技术的事了。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纯技术因素所占的比重可能远远低于很多高校科研人员的认知。”秦文斌说。
因此,在公司成立这几年内,除了保持技术先进性外,秦文斌还十分重视“非技术因素”的建设,包括产品工程化、企业管理、市场调研、财税规划、行业资质等,一方面引入专业人员做专业工作,另一方面做好规划与落实。
“不能说我的技术先进,就能‘通吃’一切。”他表示,对于一名有志于从事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人员而言,看待技术的眼光不能过高,当然也不能过低。事实上,早在进行产业化之前,秦文斌团队就已经在校内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生产的尝试。而在成立公司后,他们的产品迭代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即便如此,在目前国家倡导科技成果转化的大背景下,高校科研人员在这方面也需要更多考虑一些“非技术”因素。
“同样的产品,在实验室的理想环境下能够很好运转,但并不代表着其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也能正常工作。即便能正常运转,市场需不需要也是一个问题。”秦文斌说,高校的成果转化需要大胆尝试,更需要精心求证。
“只有在前期定位清晰、准备充足的基础上,科研人员的产业化探索才能被称为‘探索’,否则便只是一种冒险。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秦文斌说。
《中国科学报》 (2025-10-13 第4版 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