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科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珠穆朗玛峰东坡突发暴雪,近千名徒步者因此被困。部分营地积雪厚度达数米,多处帐篷被压垮,人员出现失温现象,卫星电话电池因失温而失效,连负责运输的牦牛都难以行动。
事件发生后,西藏日喀则市应急管理局随即启动应级响应,协调西藏登山协会、边防、公安及民间救援队,动用多架直升机实施空地协同救援。至10月8日,所有被困人员安全撤至定日县。
一日四季,瞬息万变
珠峰地区位于北纬28度附近,是南亚夏季风与西风带季节进退的“锋区”。这里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大风凛冽、天气严寒,一般大雪封山会成为禁地;夏季受南亚夏季风影响,山区雨多、能见度低,道路湿滑,容易发生洪水和滑坡等自然灾害。每年有两个徒步探险活动的时间窗口,第一个为西风带减弱之后、夏季风爆发之前的春末,一般在5~6月。第二个为南亚夏季风后撤、西风带急流建立之前的秋季,一般在9~10月。如果是挑战攀登珠峰,春季最适宜的好天气时段一般不超过5天,秋季最适宜的好天气时段一般不超过7天。而如果仅在珠峰东坡山谷附近进行徒步活动,适宜的时间稍长,不过依然需要关注山区的天气变化。
高原山区天气常“一日四季”,瞬息万变。白天太阳辐射强度比平原高30%~50%,地面急剧增温,近地层形成旺盛对流;一旦高空有弱冷空气侵入,极易触发短时雷暴、冰雹或阵雪,往往十几分钟就由烈日转雨雪。山区地形复杂,白天坡面受热快,空气沿山壁上升形成谷风,把谷底水汽带到山顶冷却成云;傍晚坡面辐射冷却,冷空气下沉成山风,把高处云系迅速“压”回谷底,造成局地性夜雨或晨雾。
另外,高海拔地区也易受高空扰动影响,例如急流波动或局地低涡过境,高空动量下传,可使风速快速增大到8级以上,云底高度迅速下降,形成“黑云压顶、雪花横飞”的剧烈变化。因此,在珠峰东坡山谷附近进行徒步活动很少有天气一路晴好的时候。尤其是在珠峰东坡嘎玛沟徒步,一般花费五六天到两周的时间,其间需要在野外露营。在这么长时间里,遭遇多变天气成为必然。这就需要充分准备,不仅要有齐全的装备和充沛的体能,更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危机应对能力。
复杂地形天气预报是世界级难题
在此次珠峰东坡暴雪事件中,10月1日至3日,天气较为晴朗,气温适宜,符合往年同期气候规律。但从4日凌晨开始,天气迅速恶化,短时间内降雪量剧增,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超过1米,这在珠峰东坡10月初的历史记录中极为罕见。在此次暴雪发生过程中,南亚地区有低压系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低压东侧的东南风将水汽从孟加拉湾源源不断地输入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而珠峰东坡地区就成为最终的水汽抬升点,是本次暴雪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暴雪事件发生时,在我国南海东侧有今年第21号台风“麦德姆”活动。“麦德姆”北侧有强劲的偏东气流,这支气流与其北侧的副热带高压气流汇合,对天气系统加强和水汽输送都起到远程调控作用。
喜马拉雅山地区环境恶劣、人烟稀少,有人值守和无人值守的自动观测站都比较少,基本是观测的盲区。另外,复杂地形区域的天气预报是世界级难题,不仅需要顶级的计算资源和数值预报系统,更需要经验丰富的预报员。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新希望,但目前还无法提供如此复杂的地形区域的精准预报。
在此次事件中,除了少数户外运动“发烧友”单独活动,大多数游客参加的都是有组织的商业活动。在这种高度依赖天气状况的活动中,缺乏强大的气象信息支援,容易产生巨大风险。我国气象部门一般承担公共气象服务,而专门为企业和相关活动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商业机构数量稀少,这将是未来发展的热点领域。
全球变暖加剧户外运动风险
全球变暖正在让世界各地的极端天气频率和强度大幅增加,也给高原地区带来新风险。高原地区存在“高海拔放大效应”,升温幅度远超全球平均值。升温导致0℃层高度抬高,雨雪转换线上升,同等降水更易以降雨、湿雪或雨夹雪形式出现,增加徒步者失温与滑坠风险。
升温还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按照大气物理学规律,气温每升高1℃,空气中最大含水量增加约7%。目前全球升温已接近1.5℃,含水量已增加超过10%,容易导致极端降水。
另外,喜马拉雅山地区雪崩槽与冰沟纵横,冰川、冰瀑、冰塔林、冰洞、冰桥密布,斜坡上是滑动-滚动混杂的块石、碎石。气候变暖可导致冰床融水增加、冰体裂隙贯通,易诱发冰崩、岩崩、碎屑流和泥石流。这些都会大幅增加高原地区户外活动的风险,也对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和人员安全构成持续威胁。
近年来,我国探险类户外运动呈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大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方式:山地徒步、越野跑、攀岩、漂流、滑雪、潜水等项目全面开花。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发布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2025年我国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将超3万亿元。与此同时,大众化也伴随事故攀升,“野生景点”违规穿越、领队资质缺失、极端天气突发成为主要风险源,也成为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此次珠峰东坡暴雪事件表明,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基于传统经验的所谓“黄金季节”已非绝对安全。对于“看天吃饭”的户外运动,徒步者、组织者及监管部门需高度关注极端天气风险,厘清各自权责,补齐各自短板。“户外运动+气象”的需求也急需商业气象服务快速发展,以期在气象部门的公共气象服务之外,为特定的越野活动提供气象保障。
雪山之巅壮美绝伦,但唯有尊重科学、敬畏自然,方能在“世界屋脊”安全前行。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5-10-13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