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10:09:56
选择字号:
研究指出磁共振检查可诊断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伤损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欧洲放射学》上发表。他们进行了一项为期八年的类风湿关节炎磁共振追踪研究。研究揭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结构损伤程度可分为渐进型及非渐进型,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情发展无法通过一般的X光检查识别。

该研究表明,磁共振是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大体损伤程度的关键,为制定和预防不可逆转的关节损伤甚至残障的相关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影响全身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亦常被视为一种炎症,会对结构性关节造成破坏。患者会感到关节痛及僵硬,尤其是手腕、双手及脚部的小关节。若未能及时介入治疗,患者的关节会逐渐变形并失去活动能力,病情无法逆转。

研究团队对81名初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了为期八年的磁共振跟进研究,所有参加者的病症出现时间均少于24个月,并于治疗前、第一年及第八年接受磁共振扫描,以全面评估炎症及结构性关节的损伤。

研究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发展可分为两大类型,与发炎的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有关。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呈现非渐进型结构损伤,即“非渐进型患者”,初次求诊时的磁共振影像显示结构性损伤属轻微,而这些患者在八年的跟进期内未再出现关节变形。

其余三分之一的患者则出现渐进型结构损伤,即“渐进型患者”,初次求诊时的磁共振评估显示中至重度的关节损伤,即使这些病人已接受调理免疫系统的药物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直到第八年,渐进型患者的功能受损比率是非渐进型患者的两倍。在初次求诊时,渐进型患者的关节早已严重变形。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两类患者在接受首次磁共振扫描前出现病征的时间相符,但关节损伤模式却截然不同。该研究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患者的结构会日渐恶化,另一类则不同。磁共振检查有助于准确地预测患者日后出现长期结构性损伤的可能性。”

以磁共振诊断出的结构性损伤程度,是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是否会导致长期关节损伤的重要指标。然而,如果患者没有接受磁共振检查,这些结构性损伤可能会被忽视,因为X光检查在显示结构性损伤方面的敏感度较低。研究结果显示,磁共振在预测结构性损伤的准确度较高,第八年的AUC值超过0.8(满分为1.0),几乎可准确区分第八年时的结构性损伤程度;而临床评估、血清检测或放射影像等其他诊断方法的AUC值则最高只有0.6。

研究团队建议,在诊断阶段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高分辨率的磁共振扫描。医生可借此尽早识别渐进型患者,制定合适的介入方案,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病情恶化,尽可能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残障及长期功能受损风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00330-025-11493-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