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10:05:34
选择字号:
“别人说不行的事,我偏要试试!”
中国速度” 背后的 “精度守护者”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协科普部特邀院士专家,畅谈科技强国。本期“科普话强国”栏目,带领读者走近刘恩亭创新工作室,揭开“中国速度”背后的创新力量。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中国首条高速铁路刚刚开通。深夜的维保工区内,气氛紧绷。刘恩亭,时任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永乐工区工长,正对着一组接触网数据凝神思索。高铁接触网检修,在当时是一片毫无成熟经验可循的“无人区”,其精度要求之高、责任之重。一场围绕“中国速度”保驾护航的科技攻坚,已悄然启幕。

传统检修依赖“眼观手量”、经验感觉,如同皮尺丈量导高,误差大、效率低。更换接触网棒式绝缘子等作业,需要人员在高压高空环境下操作,重量大、空间窄,安全风险极高。与此同时,铁路“天窗点”时间极其宝贵,任何流程的繁琐、耗时,都直接制约着线路的通畅。一线员工们面临着安全、效率与质量的三重压力。

破题之思源于一个细微的习惯。刘恩亭在沉思时,总不自觉摩挲腕间的手表。精密的齿轮与分秒不差的走时,让他豁然开朗:“优秀的钟表讲究分秒不差,高铁检修标准同样追求分毫不差。为何不能‘像维修钟表一样维修接触网’?”

这一闪念,点燃了创新“火花”,更凝练为团队此后坚持的核心理念。

在这个团队里,没有“抽象的难题”,只有“具体的任务”。他们把接触网检修的核心需求,转化为一个个可落地的项目,靠集体智慧逐个突破。

团队研发的“防坠落式新型插杆”,开创性地实现了“地面操作,高空执行”。作业人员无需再肩扛手拉进行高风险受力作业,从根源上消除了高空失控隐患。

面对接触线更换时导线捋面精度差、耗时长的问题,团队研制的“接触线捋面器”,将需要多人反复调整、凭经验完成的作业,变为一人操作、一次到位的标准化流程,将作业耗时缩短数倍,在宝贵的“天窗点”内抢出了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团队将检修从“粗放用力”推向“精密微操”。在扳手上集成数字扭矩显示,确保每个螺栓紧固力精确达标;在捋面器上安装高精度标尺和水平仪,实现“调整即测量”。同时,他们为关键操作制定了如“高铁接触网中心锚结线夹螺栓力矩为44N·m”“导高误差范围±2mm”等数字标准,让“达标”有了清晰、统一的判据。

团队还把创新实践固化为行业工法与标准。针对吊弦检修形成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吊弦检修工法》,重新定义并固化了最佳作业步骤,提高了天窗时间内劳动产出和吊弦修后质量,节约人、机、料支出26%,实现了节支降耗的目标。

团队建立的京津城际接触网“一杆一档”档案,为线路上5284棵支柱上了“户口”。而这一创新工作思路,成为全国高速铁路的维护管理工作中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经验,系行业标准化管理的起点。

2014年“刘恩亭创新工作室”正式挂牌。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10多项科研项目,获授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在有效提高接触网设备检修质量,降低了作业安全风险的同时,更使对应项目作业时间减少了20%至40%,累计节约生产费用超千万元。

然而,工具和工艺的创新仅是起点。面向国铁集团修程修制改革和专业融合的新要求,团队的视野已投向更“智慧”的未来。

团队正聚焦智能检修与数字化,致力于研究数字孪生技术在接触网抢修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智能化抢修,为应急处置提供强大技术保障。

团队不仅致力于开发基于AI的接触网智能巡检机器人检测维修系统,更专注研究多专业融合的维修组织模式,整合工务、电务、供电资源,实现智能化减人,全面提升维修能效。

团队的行稳致远,离不开强大的凝聚力。在团队内部,刘恩亭以“头雁引领”激发“群雁齐飞”,不断强化这种力量。面对现场难点,他总是率先冲在一线,营造“容错、试错、纠错”的开放环境,并通过创新奖励基金、职业发展通道等机制,实现创新活力迸发、人才梯队不断、技术经验有效传承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凝聚力背后,更是上下一致的目标和信念。当被问及技术创新和攻关的动力之源时,团队每个人都给出了相同纯粹的回答:“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中国中铁劳模。别人说不行的事,我偏要试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我国科学家突破片上纳米尺度光操控难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