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田间”到“餐桌”,从创造高产纪录的稻田到重获生机的虾塘……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华农)的科技特派员们凭借前沿技术与扎实坚守,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功转化为推动广东乡村产业振兴的“最大增量”,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让南粤大地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学校始终将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使命,致力于以科技力量推动乡村发展。”华农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农依托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组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科技尖兵”队伍。这支队伍由209个农村科技特派团组成,他们毅然走出实验室,深入全省21个地市的村镇乡野,扎根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希望与活力。
华农“科技尖兵”队伍扎根田间地头。华农供图
?
技术落地,田野掀起“产业革命”
一场发轫于实验室、兴盛于田间的产业变革,正在南粤大地蓬勃展开。
在梅州兴宁市永和镇的稻田里,华农教授唐湘如团队带来的不仅是香稻专用肥,更掀起了一场“香气革命”。通过“香稻专用肥+增香叶面肥”的技术组合,大米中决定香气的关键物质2-AP含量提升了16%至21.56%。这一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了稻谷收购价格。
唐湘如团队还集成工厂化育秧、钵苗插秧、无人机飞防等智能农机技术,实现了丝苗香米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高达30%。2021-2024年,该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080亩,带动周边6200亩,双季亩产最高达1360.7公斤,创下广东优质香稻高产纪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项成果已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16省(区)大规模推广应用。
在肇庆高要,另一场静悄悄的技术革命在虾塘边悄然上演。面对罗氏虾病害传统检测“发现率不足40%、耗时72小时”的产业难题,华农植物保护学院的“虾迩闻名”团队青年学子,在6位水产病理学家的指导下,研制出便携式快速检测仪及诊断试剂盒。
他们首创的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技术,如同为虾病检测装上了“火眼金睛”,将病害潜伏期检出率从37%大幅提升至92.6%,防控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检测-识别-预防”闭环方案,为养殖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网”。
攻关瓶颈,提供产业“核心支撑”
华农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华农科技特派员瞄准产业“卡脖子”问题,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在智慧农业领域,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农教授罗锡文团队攻关的“智能农机装备与水稻无人农场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并在广东建设了8个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在全国16省推广建设35个,为破解“谁来种地”问题提供了“华农方案”。
与此同时,华农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震团队正为梅州柚子的深加工注入“智能芯”。他们研发的智能装备,集高效削皮与柚粒无损分离于一体,使试点加工效率提升30%-40%,极大降低了果肉损耗。
在种业领域,华农动物科学学院教授聂庆华团队与广弘控股联合研发的“广弘3号”小白鸡新品种,实现了华南地区自主小白鸡品种“零的突破”。该品种创新性地引入黄羽肉鸡血缘,料重比降低0.13,按年推广2亿只计算,每年可节约饲料粮食5.1万吨,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农教授刘耀光团队则致力于破解杂交水稻的“基因密码”,其开发的水稻基因编辑载体系统被国内外1200多个实验室使用,为粮食安全筑牢“基因防线”。
构建体系,打造全链振兴“华农模式”
华农的科技服务,不止于“点对点”支援,更致力于“链式发展”,打造全产业链振兴的“华农样板”。
在清远市清新区禾云镇,华农教授谢青梅团队围绕“清远麻鸡”构建了一体化产业标准体系。从种源端建立禽白血病抗性育种规范,到养殖端制定精准免疫程序,再到加工端开发百余种预制菜并建立标准化流程,最终推动产品溢价30%,形成了“科研攻关-标准制定-示范推广”的闭环,为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标准化样板。
在肇庆广宁,面对当地108万亩青皮竹资源利用率低的困境,华农材料与能源学院打造了“1+1+1”校政企产学研联盟。通过科技攻关,他们将竹材抗弯强度提升40%,并将纳米竹纤维直径精准控制至50纳米级,成功开拓了医用敷料等高附加值领域。落地企业年产值突破1.2亿元,增长150%,并成功拿下宜家、星巴克等国际订单。
为保障科技服务长效化,华农于2023年成立乡村振兴与社会服务处,构建特派员“选、管、扶、评”全链条管理体系,并在职称评定中设立推广系列,激励师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近年来,华农通过搭建“科技特派员-永根科技站-新农院分院”三级服务体系,打造了103个以“时代楷模”卢永根院士命名的“永根科技站”和301个“牛哥驿站”,作为师生团队长期扎根乡村的桥头堡。首轮派驻期间,华农“科技尖兵”队伍累计驻镇超1.6万天,服务带动农户2.8万余户,对接各类机构861家,持续为广东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澎湃而持久的科技动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