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庄古冬枣园
在天津市的最南端,有一条古老的娘娘河,河畔北岸有一片唐、宋时期的古居落遗址,遗址西边有一个被古老冬枣树林所环抱的小村庄。明史记载,早在6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在这里种植冬枣树,相传明孝宗皇帝曾和皇后张娘娘在这片古老的冬枣林中采摘、品尝过冬枣,始建“皇家枣园”,这就是现被誉为“冬枣之乡”的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
在农业部公示的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里,崔庄古冬枣园位列其中。这是天津首个传统农业系统列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行列,也是我国成片规模最大及保留最完整的冬枣林。
活态的文物
冬枣因其成熟较晚,采摘于秋末冬初而得名。
入冬时,走进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结满了冬枣的古枣树群映入眼帘,空气里飘散着枣香,让人沉醉其中。
据天津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振波介绍,崔庄冬枣皮薄核小,细嫩多汁,甘甜清香,营养丰富,落地即碎,凡尝过之人,无不为其独特品质所倾倒。
崔庄冬枣的营养价值也极其丰富,含有19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有“活维生素丸”之美誉和“百果王”之称。因此,民间流传着食崔庄冬枣“内润六和肝肠,外通八极清气”“日啖一粒,红颜常驻”的说法。
除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外,从保存现状和规模方面衡量也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崔庄古冬枣园毗邻荣乌高速公路,面积约3000亩,其中古冬枣核心区面积238亩,新枣试验区1300亩。600年以上枣树168棵,400年以上枣树3200棵。崔庄古冬枣园生态系统以冬枣为核心,包含蔬菜、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杏、苹果等经济林木,木槿、黄杨等绿化树种以及各种野生植被和野生动物。枣林—村庄—农田“三素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复合农业特征。
为保护好这个重要的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崔庄村开展古枣树保护性复壮改造工程,让古枣树重新焕发青春。
“下面这些管道全都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一为了节约水源,节约1/3。二为了肥料能够通过水携带着直接浇灌到树体下面,让树根直接吸收养分。”滨海新区太平镇崔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林成介绍。
除了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崔庄村还对3200株古枣树进行了树冠树干更新及嫁接。徐林成说:“树体给它截枝,好多都锯掉了,重新萌发新芽,萌发新枝,然后再去培养那个新枝,新枝长得旺了,可以直接带动古树下面的老树根,重新蓬发新根。还有一种就是断根复壮法,把下面的根断掉,也是刺激它萌发新根。”
目前,古冬枣树是国内唯一的植物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称为“活态的文物”。崔庄冬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岁月沧桑、历史变迁的见证,如今仍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塑造旅游品牌
摘枣、听戏、观光、看展览、住农家院……随着崔庄古冬枣园人气越来越旺,每年来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依托这片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冬枣林,近年来,崔庄人开始发展冬枣旅游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一座投资6400万元、占地3000亩的皇家枣园建成。而今,枣园的冬枣驿站、古戏楼、枣博物馆、百果园、农家院,以及修有木栈道、荷花塘、垂钓园的怡心园、福寿园、科普园等六大主题枣园核心区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除了建设各种枣园景点外,大港地区还不断发掘冬枣文化,推出了崔庄“冬枣文化节”“枣花姑娘评选”等活动。随着大港地区冬枣种植规模的扩大,崔庄冬枣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崔庄也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天津市旅游特色专业村、天津市十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这些,吸引了大量游客。
来自天津市区的葛晶女士表示,崔庄距市区仅半小时车程,而且游玩内容丰富,可以和全家一起来,既体验了田园采摘乐趣,又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美好。“以前崔庄只有冬枣,现在不仅设施完善了,还有展览、文艺表演和戏曲演出等十几种娱乐项目,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多了,冬枣销量也随之攀升,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刘振波表示,冬枣成了全村人致富的“金蛋蛋”。
刘振波算了一笔账,比如崔庄冬枣产量达40万斤,预计收益可达800万元,再加上餐饮、住宿等旅游项目收入,总计收益将达1200多万元,往后,全村收入还会翻番。
为加强对崔庄古冬枣园的保护管理,滨海新区按照农业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编制了滨海崔庄古冬枣园保护管理办法,遵照城乡一体化监督机制,由太平镇政府及崔庄村委会按照发展规划,对古冬枣园进行统一管理和保护,确保滨海崔庄古冬枣园这一宝贵财富得以传承和发展。(张晴丹整理)
(本周刊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稿费事宜请与编辑联系。)
《中国科学报》 (2017-03-01 第8版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