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31 10:38:29
选择字号:
多位专家探讨中国优秀博士生培养

 
自2008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但在体现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顶级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率上,国内博士生的情况却令人担忧,这反映出我国优秀博士培养不足的问题,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深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国培养的优秀博士数量不足?优秀博士的培养究竟难在哪里?在日前举行的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来自高校和企业学者、专家的经验和观点或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 应从“小”难题入手
 
■本报实习生 张文静
 
国内高校如何培养优秀的博士生?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而每每谈及这个问题,人们大多喜欢从大处着眼,认为当前中国科研大环境的种种弊端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对此,南京大学教授周志华却从另一个角度展开了论述。他表示,虽然当前中国科研的现实环境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近年来已经在师资队伍、硬件条件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面对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的大环境,他更愿意从优秀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小”难题入手,试图在小环境中作出有益的改变。
 
难题一: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支撑,是很难持续下去的。”周志华表示,科学研究的过程往往充满了失败和挫折,但不少学生只看到了专家学者光鲜亮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这就导致学生在开始时往往对科研工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实际状况与想象有很大的差别。即使取得了研究成果,获得广泛的认可也许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这就更为研究者增加了压力。
 
“其实,做科研最大的回报是对自身好奇心的满足,特别是对前人成果作出突破时获得的成就感。所以只有享受科研本身,才能持续下去。”周志华称,但究竟如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却是一直困扰他的难题,他坦言至今还没有找到好的办法。
 
难题二:怎样培养学生的研究视野和品位
 
周志华认为,一个研究者在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到达一定程度后,选题、研究、发表论文,甚至在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文章都不是很难的事。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研究也许并不是“好研究”。
 
“所谓‘好研究’应该是多年后大家还会记得的研究。”周志华说,“但在展开研究之前,如何去判断它是否符合‘好’的标准,对于学生和导师自身而言都是很难的事情。”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有影响的研究工作?在周志华看来,识别它有时候要凭借研究者的一种“感觉”,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最难的恰恰就是如何把这种“感觉”传递给他们。对于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有价值的研究,怎样培养学生作研究的视野和品位,周志华也给出了自己的一点心得:“不管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问题’始终居于核心。作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一个真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重不重要、有多重要,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这项研究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研究’提供参考。”
 
难题三: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话题”
 
研究工作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问题,但对于一个博士生而言,在有限的几年内解决一个很艰深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为学生选题的时候,周志华更倾向于选择某个问题中的一部分,并把它称之为“话题”。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话题并不容易,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周志华表示,一项研究工作非你做不可,或者在一段时间之内你不做别人做不出来,这就是挑战性。其次要考虑话题本身的可持续性,要使学生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能够做得下去。当然,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和能力。为了避免学生们在某一个话题上“扎堆”,周志华往往为每个学生选择完全不一样的话题,而这又为导师的选题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难题四:要为学生“解多少惑”
 
在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必须要为学生解决各种的困惑。从最开始的理论该怎么分析、实验该怎么设计、实验结果该如何呈现,到后来的判断一项研究是否能做得下去以及如何去做,都是导师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
 
然而,让周志华感觉矛盾和困惑的是:科学探索有时是无解的。有些研究工作在真正做之前,根本无法判断是否能得出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导师该如何给学生解惑呢?在能为学生解答问题的情况下,导师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少帮助为好呢?
 
“如果给学生的帮助很多,他的成果就会比较多,但是实际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如果给学生的帮助很少,成果出不来又会影响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到底要为学生‘解多少惑’?这个度到底在哪里?我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周志华无奈地说。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