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蒲雅杰
今夏,全国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暴雨”等相关话题接连登上热搜。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极端天气正以愈加频繁和猛烈的趋势冲击着现代城市的防线。我们所依赖的城市是否真的足够“结实”?又是什么在风雨中默默支撑着千万人的日常与安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作为中国科协团体会员之一,从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城市设计导则,到指导重点城市开展防洪排涝系统评估与更新,再到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支援,开展了一场关于城市“韧性”的深刻变革。
暴雨来时,数字模型已“跑”过百遍
8月,当台风“竹节虫”席卷之时,充斥着钢筋水泥的上海街道短时间内积水成河,地下空间渗水暗涌,防洪体系承受着严峻考验。
庆幸的是,“现在,城市退水速度已经从‘以天计’缩短至‘以小时计’,内涝完全能够在两小时内排出。”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水务与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蒋明介绍。
这背后是一场静默却高效的系统“战役”。
“人们可能以为,相关部门在暴雨到来时才开始采取行动。其实,我们在雨前就已‘打完一场仗’。”蒋明介绍,通过建立起“空-天-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升高的趋势和范围,提前为地下水上升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预警,也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每当气象部门发布预警后,我们便将预测降雨输入模型,模拟运行数百种情景。比如这次台风,模型预判宝山局部可能遭遇百年一遇降雨,因此我们立刻建议水务局提前部署机动排涝车,疏散低洼地带居民。这些行动都在雨落之前完成。”蒋明说。
真正的考验,始于第一滴雨落下。
“城市防汛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地下空间分会副主任委员、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董事长蒋应红指出,这张网把水务、交通、建设、应急等多个系统整合在一起,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与指令的快速下达。它们共同依托“一网统管”平台,实现指令秒级下达、资源精准调度。
“我们的核心指标是30分钟响应、两小时退水。”蒋明强调,“30分钟内,抢险车辆必须出发;两小时内,积水必须退至15厘米以下——这是安全线。超过20厘米,汽车排气管可能进水,人就有生命危险。”
这样的协同体系效果显著。“过去,台风过后常有车辆被困隧道。现在,得益于数字化预警技术和及时封路措施,这类事故已多年未发生。”蒋明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不只上海,面对城市在气候挑战面前的危机,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还在全国多地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抢险设计和技术探索。
在这样的技术实践中,中国城市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走在了高效建设“海绵城市”的道路上。
什么是海绵城市?“简单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水挤水,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收集与利用。”蒋明指出,曾经的城市建设用混凝土覆盖大地,雨水无处可去,最终导致“一场雨便全城看海”的窘境。而“海绵城市”正是对这种发展模式的修正。
不同城市的实践路径各不相同。北方地下水位低,重在“渗”;上海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差,更强调“滞”与“蓄”。据蒋明介绍,目前上海建起了大量调蓄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甚至广场、公园中也暗藏蓄水空间。“当暴雨来袭,这些‘海绵体’悄然吸水,减少管网压力。”
除了吸水、放水的“海绵”,蒋明指出,城市还需要拥有橡皮筋一样的“韧性”,即在台风、暴雨、地震后快速恢复原状的能力。城市“韧性”建设直指关键系统的抗灾能力、适应能力与快速修复能力。而从“广域防御”到“精准响应”的转变,则是技术赋予城市的“智慧韧性”。
联动发力,让城市更美好
凭借贯通规划咨询、工程设计到运维数据积累的全链条能力,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全周期”实践者。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深层支撑。
就像一座桥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构建出全学科领域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将分散在高校、设计院、施工方、运营单位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力量,编织成一张推动城市进步的知识网络。
每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将组织开展一系列大型综合性学术活动和小型专题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住建部领导、院士专家、总规划师、高校学者与一线工程师齐聚一堂、畅所欲言。“我们在这里分享上海的经验,也学习北京、深圳的做法。很多好点子往往就在一场茶歇的交谈中诞生。”蒋应红说。
在技术层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致力于推动团体标准制定。随着国家标准逐步转向宏观指导,团体标准成为行业技术引领的新力量。
“学会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发布编制指南,再由成员单位‘揭榜挂帅’,牵头组织编写。”蒋应红强调,这一过程绝非闭门造车,而是典型的“产学研用”协同——高校提供理论支撑,设计院负责技术转化,建设单位确保可行性,运营方反馈使用痛点。“正是这种在多方共议、反复打磨中制定出的标准,才真正具备生命力与普适性。”
这一体系之上,中国科协则进行了更广泛的统筹与推动。蒋应红表示,每当面临复杂挑战,急需专业力量介入时,中国科协便会从智库网络中遴选专家,组成“技术智囊团”,提供解决方案。
包括蒋应红及团队在内的业内人才是这一智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院有3000多名员工,不仅承担着工程实践的使命,更有义务为国家科技决策贡献专业知识与一线经验。”
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究竟要建造怎样的城市?
蒋应红表示,理想的城市应是宜居、美丽、韧性、文明与智慧的统一体。“真正的韧性,不在于高楼有多密、道路有多宽,而在于当暴雨倾盆时,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从容吸纳;当久旱不雨时,又能将积蓄的资源悄然释放。打造一座懂得呼吸、能够自愈、与自然共生的城市,才是我们追寻的未来。”
《中国科学报》 (2025-09-01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