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芳芳 国靖
当下,不少地方的森林食物迎来夏季采收。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10.17万亿元,同比增长9.6%,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农产品。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4666.7万公顷、年产值超2万亿元。无论是大兴安岭的蓝莓,还是乡野枝头的桑葚或酸甜的野山楂,这些源自山林的舌尖美食,都诉说着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事实——莽莽森林,是一座沉睡的、潜力无穷的“绿色粮仓”。
从菌菇野菜、坚果浆果到粮油香料、药食资源,森林食物已成为丰富我们餐桌、保障食物供给的重要来源。然而,这座“粮仓”并非取之不尽。如何正确认识并科学挖掘,正是我们亟待探索和践行的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可持续利用之道。
认识森林食物家族
我国拥有34亿亩森林、8000多种木本植物,可供开发利用的森林食物资源保守估计有2000余种,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则有200余种。森林就像摆满各种各样的山野珍品且永不枯竭的“自然超市”,每种产品都蕴藏着丰富的营养密码和独特的风味基因。
从被誉为“菌中贵族”的松茸、羊肚菌,到“平民美味”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这些菌类依赖特定的森林环境和共生关系,提供了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春季限定的香椿芽、竹笋,以及蕨菜、刺嫩芽、马齿苋、枸杞叶等,是都市餐桌上别样的野菜。森林里还有可食的块根、块茎和花卉,能为我们的饮食增添独特风味。
蓝莓、树莓、沙棘、猕猴桃、五味子,常被称为“超级水果”,富含维生素C、E及花青素等多酚类物质,抗氧化能力强。林间不起眼儿的山葡萄、野山楂、酸枣,也具有天然的野趣风味。
榛子、松子、核桃、板栗等坚果是森林的特产,其中板栗既可作菜也能当粮,与枣、柿并称三大木本粮食。森林还提供了珍贵的食用油。茶籽油、核桃油和橄榄油的健康益处广为人知,文冠果、元宝枫等的种子油也具开发潜力。花椒、八角、天竺桂、山苍子等树木贡献的香辛调料,是中华美食不可或缺的风味来源。
森林孕育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茶。而清香的金银花、明目的菊花、清热的蒲公英、利尿的车前草,以及滋补的黄精、玉竹、山药等,常被用来泡茶、煲汤、煮粥。椴树、荔枝、龙眼则为蜜蜂提供绝佳的蜜源,使其酿造出风味各异、营养丰富的森林蜂蜜。
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林下养殖禽畜、种植药材提供了理想场所,收获的动物和植物产品更具风味和健康价值。
科学利用森林食物资源
森林蕴藏丰富,但要让这些山野美味安全、健康地“走上”我们的餐桌,离不开科学的眼光、系统的行动和创新的智慧。
首先,对森林进行资源调查与科学评价。科研人员和林业工作者需要系统性普查、识别、记录哪些植物、菌类、昆虫等可以被安全食用,评估这些资源的分布范围、蕴藏量、生长规律、营养价值、独特风味成分及潜在食用风险。只有摸清森林食物清单和资源地图,后续的开发利用才有据可依。
其次,对于珍稀、特有且具有重要开发潜力的物种,收集和保护种质资源至关重要。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国家和省两级原地库、异地库、设施库,形成3种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加强森林食物资源保护力度。
再次,通过选育优良品种、研发高效栽培技术,如林药模式、林菌模式、仿野生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既能保护野生资源,又能让更多人吃到安全放心的森林食品。
最后,通过研发先进的保鲜、干燥、提取、发酵等精深加工技术,将鲜美山野菜制成脱水蔬菜包或调味酱,将营养丰富的水果加工成果汁、果酱、冻干粉或健康食品,不仅解决了保鲜难题,还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
科学利用森林食物资源,既能优化膳食结构、促进营养健康,也为农民开辟了重要的增收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还实现了以利用促保护的良性循环,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森林食物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策略
要让森林这座“自然粮仓”的美味取之不尽、代代相传,关键在于可持续利用。
最根本策略是保护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坚决制止毁林开垦、乱砍滥伐、非法占地等破坏行为。加强天然林保护、建设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守护食物来源与根本。对于珍稀、濒危、特有的森林食物物种,就地保护其原生境的野生种群是首选;同时建立种质资源库、资源圃,收集保存种子或活体植株。
对于仍需依赖野生资源的物种,必须严格遵守适度采集原则,即采大留小、采壮留弱、采果留枝,轮采轮休,避免绝收。推动制定和执行可持续采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地方标准,确保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对于更多有市场潜力的资源,通过引种驯化、优良品种选育,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人工种植或养殖,保障市场稳定供应,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可控性。鼓励采用近自然经营、仿野生栽培、有机种植等生态友好模式。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森林资源和林下种植的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精准施策、智慧管理。持续研发高效、节能、环保的加工技术和新型保鲜技术,减少采后损耗,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政府需要完善《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类森林食物资源的保护等级、权属管理、采集许可制度、市场准入条件、违法处罚措施。建立森林食品的产地认证、质量标准和可追溯体系,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出台扶持政策,对森林食物从业者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或项目倾斜,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发展可持续的森林食品产业。
当前,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追求膳食营养多元化的背景下,“向森林要食物”的大食物观日益深入人心。只有依靠科学发掘和可持续利用,才能让这份绿色财富长久惠及子孙后代。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科学报》 (2025-07-07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