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选后待干燥加工的黄粉虫幼虫。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
经过紫外消毒的可食用黄粉虫干、出口国外的饲料用黑水虻干、麻辣川香味蟋蟀小零食、从“地龙”蚯蚓中提取的功能食品……近日,2025国际昆虫蛋白产业大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黄粉虫产业大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球五大洲32个国家的4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小昆虫”转化为应对全球蛋白短缺危机的“战略资源”。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传统畜牧业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解决蛋白质需求、减少传统养殖业环境足迹、实现食物系统转型等挑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昆虫蛋白不仅是替代蛋白的新选择,更是推动农业可持续转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绿色杠杆。
从“不够吃”到“吃得好”的选择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但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在大会上指出,我国作为世界畜牧第一大国,饲料蛋白资源高度依赖进口。大豆进口量已突破1亿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六成以上。
“蛋白饲料原料供给结构性短缺的特点较为突出,加快推广非蛋白氮饲料化利用,积极探索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资源饲料化利用途径,是保障养殖业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刘现武强调。
为何昆虫被视作“破局之钥”?中国工程院院士、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徐明岗从营养与效率角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许多昆虫的蛋白质含量干重高达40%~70%,与牛肉、鸡肉相当甚至更高,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必需氨基酸和丰富的微量营养元素。”他进一步指出,昆虫生产具有极高的饲料转化率,生产一公斤昆虫所需的饲料仅为牛的1/12、猪的1/4、鸡的1/2。同时,其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传统畜牧业,对土地和水的需求也极少。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报告明确倡导将昆虫作为缓解全球粮食与饲料短缺的重要路径。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李金祥强调了昆虫的循环经济价值,“昆虫可以将人类和其他动物不能利用的废弃物转化为优质蛋白”。
徐明岗长期从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他指出,昆虫生产可以转化利用多种有机废弃物,是实现有机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途径,很好地解决了废弃物资源高效利用及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刘现武强调,昆虫蛋白产业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其核心优势在于卓越的资源转化能力。我国每年产生秸秆8.65亿吨、畜禽粪污30.5亿吨、餐厨垃圾1.2亿吨,利用黑水虻等资源昆虫处理这些废弃物,既能实现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又能获得优质蛋白饲料和生物有机肥。据测算,若使50亿吨有机废弃物的转化率达到20%~30%,可生产出相当于1亿吨大豆当量的动物蛋白,资源效益惊人。
从“实验室”到“餐桌”的漫漫长路
“世间万物,莫不有乾坤;小小昆虫,亦蕴大文章。”李金祥指出,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繁多、数量最庞大的生物群体之一,自古便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先贤早已洞察昆虫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欧盟委员会批准黄粉虫幼虫及粉末为新型食品,《科学》杂志预测其国际市场年均增长率将达20%~30%。刘现武介绍,全球已有130个国家、超20亿人食用昆虫,已知可食用昆虫达2100余种。
然而,尽管昆虫蛋白优势显著,其研发和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种源研发是产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李金祥指出,要在资源昆虫品种的精准选育与繁殖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上下功夫。他呼吁深化科企协作,推动种源突破。
徐明岗则系统性地指出了全产业链的技术需求,包括原料处置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和提取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努力降低成本,并开发出更多样化的产品。在养殖环节,尽管我国黑水虻自动化养殖初见成效,但如何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从“规模化”到“智能化”的跨越,仍是攻关重点。
“在中国,昆虫蛋白公众认知度和接受度低、技术标准缺失、规模化程度不足仍是主要瓶颈。”徐明岗说。
产学研共绘“昆虫产业”新蓝图
面对挑战,我国正通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布局,推动产业升级。
在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将昆虫蛋白纳入《饲料原料目录》和《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为虫粉、脱脂虫粉的饲料化应用提供了规范依据。但昆虫蛋白在食品、医药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标准尚未明确。徐明岗强调,需要政策支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他呼吁更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出台政策,支持昆虫蛋白产业发展。
刘现武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农业科学院已整体构建起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院现有20余个院级创新团队从事昆虫领域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与西南大学联合组建了“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黄粉虫、黑水虻、胡蜂、金蝉、蟋蟀等昆虫资源挖掘、活性成分鉴定和高值化利用的相关研究工作。
徐明岗指出,目前,昆虫蛋白的技术与产品开发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主流市场的饲料化应用方面,以黑水虻、黄粉虫为代表的昆虫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优质蛋白饲料;在新兴市场的食品化探索方面,欧盟已批准黄粉虫粉末用于面包、奶酪的制作等;在未来市场的高值化开发方面,研究人员从昆虫中提取甲壳素、抗菌肽等成分,相关研究向医药、化妆品等高附加值领域拓展。
刘现武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将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资源昆虫领域新质生产力。这一布局旨在通过跨学科、全产业链合作,构建梯次分明的科技创新体系。
徐明岗呼吁各界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昆虫蛋白产业的健康发展,唯有通过科技赋能、国际合作与产业协同,才能让昆虫蛋白成为可持续的绿色杠杆。
《中国科学报》 (2025-11-24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