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2025年能源转型大会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专题会(简称储能分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指导,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联合主办。
会议以“产教融新储能未来”为主题,汇聚了北京市两个国家级储能平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的最新进展及成果,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高效桥梁。
据悉,我国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较2024年底增长约39%,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介绍了电热转换材料的最新进展:3000型蒙烯玻纤产品实现了工业级碳源替代,产品一致性提高12%,已广泛应用于无人机、风电叶片除冰、锂电烘干等多个关键领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春明介绍了储能平台石墨烯复合电池生产线、绿电-绿氢-合成氨过程耦合等技术突破,并指出基于碳布电极的500千瓦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模块及装备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有望引领低成本长时储能发展。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电力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华北电力大学)常务副主任徐超介绍,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目前已经建成电堆全堆测试台、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氢氨燃烧实验室等。下一步,平台将形成“源网荷储”一体化工程试验系统,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
会议现场,《2025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应用及高价值案例汇编》发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多家能源企业、科研机构签署液流电池生态合作协议,深化产学研资源整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兼职教授和兼职博导聘任仪式举行。针对产教融合下长时储能+氢能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相关参会代表展开探讨,为产业跨界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凝聚了智慧。
《2025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应用及高价值案例汇编》发布现场。主办方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