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轮驱动 |
|
南通大学让“纸面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 |
|
|
■范苏
“这里正在生产的是高功能单丝,包括新研发的医用单丝等。”走进南通新帝克单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只听见车间内机器声隆隆,生产正酣。企业创始人、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马海燕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团队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单丝产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单丝是一种直径在0.05~6.0毫米之间的单根化学纤维,相较于普通的纤维,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性强等特点,广泛用于现代农业、纺织服装、工业冶金、远洋渔业、医疗器材、体育休闲等领域。我国是单丝生产和消费的最大区域,但高性能、高功能大直径聚合物单丝长期依赖进口。
作为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师,马海燕在调研中发现国内对于单丝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在南通大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轮驱动下,他带领团队围绕聚合物改性、特种功能性单丝方向集中发力,在国内率先开展初生单丝液体冷却理论研究,建立了功能聚合物稳态纺丝的数理模型,并使单丝的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
“十四五”期间,马海燕团队先后开发出一系列导电、耐高温、抗菌、阻燃单丝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0余件,参与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成为南通大学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何发挥高校人才优势,让科研攻关站在社会服务“第一线”,让更多的“纸面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积极依托多学科优势,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优势学科专业跟进重点产业、重点团队跟进龙头企业,帮助企业析疑解难,弥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之间的“断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近5年,学校立足地方产业需求,搭建校企联盟、产学研基地等校企协同创新载体585个,3000余项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先进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转化中心、船舶海工绿色修造与特种泵工程技术中心……南通大学把共建科研平台作为科研创新的基础性工程,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地方产业需求,推进“医学+”“纺织+”等5个学科群建设,先后成立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形成与南通市产业发展对口的专业集群;发起成立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促进长三角生物医药未来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聚焦南通市纺织特色产业,建立高端纺织研究院,因地制宜构筑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提条件与必然要求。顾晓松教授团队聚焦周围神经长距离缺损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在组织工程和神经损伤修复领域持续领跑全球,主持的国际标准《组织医疗器械产品生物源性周围神经修复植入物通用要求》进入预工作项目阶段。钱涛教授团队采用独创的超共形界面技术,开发出大体积锂盐电解质,攻克了固态电池低温性能与快充难题,实现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朱鹏教授团队攻克了低温固化、高导电性、精细图案填充等技术难题,自主开发了一系列表征方法及工艺,实现了银浆在纳米级图案中的精准填充与高效导电……南通大学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开展有组织科研和多学科协同攻关,5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52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3165件、专利转让1126件,一批批原创性技术竞相涌现。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在南通大学,越来越多的科研创新成果陆续“走”出校门,实现了科研成果向产业价值的有效转化。施卫东教授团队突破了活塞杆耐蚀抗疲劳涂层制备与长寿命液压缸密封技术,与南通中远船务、徐工集团联合研制了海工液压缸系列产品,实现了技术和产品的国产化。杨永杰教授团队参与“智慧天网创新工程”项目,助力全球第一颗中轨道天基网络卫星——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陈建新教授团队研发的宽带低剖面介质贴片天线、悬置带状线腔体合路器等系列产品,以及漏缆交叉极化比测试方案,突破企业在高端通信产品研发与性能测试环节的技术瓶颈,助力企业构建从核心器件到测试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这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使高校智慧成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源源不断地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报》 (2025-11-18 第3版 大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