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香港城市大学叶汝全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加州理工学院William A. Goddard III教授合作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fficient CO2-to-Methanol Electrocatalysis in Acidic Media via Microenvironment-Tuned Cobalt Phthalocyanine”的研究成果。团队设计了一种离子型共价有机聚合物纳米片(iCOP-C6),通过对酞菁钴分子进行共价修饰,引入长链季铵基团,实现了在强酸性条件(pH≈1)下CO2高效还原至甲醇。论文通讯作者是叶汝全、唐本忠、William A. Goddard III,第一作者是宋云、Charles B. Musgrave III。
电催化CO2还原(CO2RR)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如甲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分子催化剂酞菁钴(CoPc)进行多电子还原(如二氧化碳至甲醇需要6个电子)通常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下进行,反应面临碳酸盐损失与工艺再生成本等问题。在酸性条件下进行CO2RR可以避免碳酸盐形成,提高CO2利用率,降低操作成本。但极高的质子浓度会引发剧烈的析氢反应(HER),严重抑制CO2RR。现有抑制酸性HER的方法(如使用高浓度碱金属阳离子或疏水聚合物涂层)存在效率随过电位升高而下降、导致传质受阻和电阻增加等问题。分子催化剂在强酸中实现高效多电子还原制备甲醇此前尚未报道。
当前,酸性环境中的多电子CO2RR体系主要是由金属体系完成,而分子体系的难点在于:(1)具有本征多电子还原能力的分子稀缺;(2)析氢副反应竞争激烈,尤其在酸性环境中;(3)关键反应中间体*CO吸附受到多个反应路径的挑战,包括CO2的竞争吸附,CO的竞争脱附,*CO的加氢能垒。因此,当前分子体系的酸性CO2RR仍然局限于二电子反应过程,以产物CO为主。
为了应对这一难题,通过共价分子设计策略,香港城市大学叶汝全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加州理工学院William A. Goddard III教授合作,在酞菁钴分子催化剂表面构建了兼具阳离子性、疏水性和亲气性的微环境。团队设计了一种离子型共价有机聚合物纳米片(iCOP-C6),通过对酞菁钴分子进行共价修饰,引入长链季铵基团,实现了在强酸性条件(pH≈1)下CO2高效还原至甲醇。该设计在-1.37 V下实现甲醇法拉第效率(FECH3OH)约61.5%,甲醇部分电流密度(jCH3OH)约131.6 mA cm-2,性能优于已报道的中性或碱性体系。机理研究表明,微环境调控通过静电排斥H3O+和富集CO2中间体协同抑制HER,为酸性介质中多电子还原反应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在酞菁钴分子外围共价接枝带有长烷基链的季铵基团,制备了离子型共价有机聚合物纳米片。该研究通过微环境调控,解决了酸性CO2RR中HER竞争和中间体覆盖率低的核心难题。具体的微环境调控包括:
1 带电微环境:近邻季铵阳离子构建强极化电场,有效排斥H3O+靠近活性位,降低HER几率。
2 疏水微环境:超薄iCOP与烷基链营造疏水界面,削弱水与H3O+可达性,提高反应位点对HER的“抗干扰”能力。
3 亲气微环境:烷基链通过范德华力富集CO2/CO反应物,形成“表面CO储库”,为后续多电子加氢步骤提供“原料池”。
通过结合原位光谱技术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团队深入揭示了微环境调控的作用机制。ATR-SEIRAS光谱显示,iCOP-C6界面处强氢键结合水比例较高,不利于HER发生,而CO和CHO中间体的检测证实了CO2到甲醇的转化路径。分子模拟进一步表明,长烷基链能将H3O+排斥至距催化剂表面3 Å以外,同时通过范德华力作用富集CO分子,形成局部高浓度反应环境。
叶汝全团队的研究通过巧妙的分子设计,实现了酸性介质中CO2高效还原至甲醇,突破了已报道催化体系在强酸环境中的局限性。该工作凸显了微环境调控在电催化中的重要性。

图1:分子催化剂多电子还原CO2介绍。

图2: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和表面性质。

图3:电催化CO2RR性能。

图4:表面性质的实验研究。

图5:界面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来源:科学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205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