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张玮)近日,第十一届全国中子散射会议暨国家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会议聚焦国家中子源设施的进展与前沿交叉领域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东风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中国绵阳研究堆(CMRR)、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三大科学装置相继建成投用,使得我国中子散射技术从“跟跑”迈向“并跑”,并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为全球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会议设置了主会场、4个专题分会场与中子讲习班。主会场报告系统介绍了三大中子源装置的开放运行与应用进展,并就如何提升装置性能、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听取了用户建议;专题分会场安排了近80场学术报告,全面展现了中子散射技术广阔的应用场景与我国在该领域的蓬勃发展态势。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梁天骄介绍,作为我国首台脉冲型中子源、探索物质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CSNS高效稳定运行,完成用户课题2500余项,覆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研究及产业研发领域,成功破解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目前,CSNS二期工程已完成加速器注入区改造,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此次会议由中国物理学会中子散射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承办。
《中国科学报》 (2025-11-10 第3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