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孙慧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选择字号:
“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首期研究成果发布

 

本报讯(记者李思辉 通讯员孙慧)11月6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何舜平团队在《创新》发布“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Fish10K)首期研究成果。研究团队通过从头测序并整合分析464种真骨鱼类全基因组,构建了迄今覆盖度最全的鱼类基因组图谱,为解析鱼类演化历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辨率。

鱼类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形态最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约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一半——3万余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从深海到高原湖泊的各类水域,展现出卓越的生态适应能力和惊人的演化多样性。

尽管过去20年鱼类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不同类群间的基因组数据仍不均衡,缺乏覆盖全部真骨鱼目的系统性比较资源。这一缺口严重制约了人们从基因组层面系统揭示鱼类演化规律及关键性状形成机制的研究。

在此次研究中,团队成功完成了110个新鱼类物种的高质量基因组组装,首次补齐了3个长期缺失鱼类基因组数据的目级分类单元,并整合已有基因组建立了覆盖真骨鱼类全部44个目、总计464个物种的全基因组比对矩阵。

该研究不仅在资源数量上超越以往鱼类基因组学研究,更在解析精度上与哺乳类和鸟类的大规模基因组计划相媲美,是迄今规模最大、覆盖度最全面的鱼类基因组资源。

研究发现,在辐鳍鱼类演化过程中,基因组呈现逐步压缩的趋势,尤其是内含子显著缩短,而外显子长度保持稳定。研究首次在真骨鱼类中鉴定了近3万个真骨鱼类高保守元件,其中1689个为真骨鱼类所特有的高保守元件。这些元件与脑、鳍、心脏和鳃等关键器官发育相关,提示它们在真骨鱼类形态创新中发挥了调控作用。

该研究通过Fish10K项目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鱼类基因组资源,系统解析了真骨鱼类基因组结构特征、转座子动态、保守与创新元件、系统发育关系及演化速率,揭示了基因组复制与转座子活动在推动鱼类适应性演化中的核心作用。该成果为深入理解脊椎动物基因组演化规律、性状起源与生态适应机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5.101177

《中国科学报》 (2025-11-10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10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警惕颜色鲜艳食品中的合成色素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