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近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选择字号:
弦乐四重奏的“个人叙说”

 

■李近朱

【在18世纪,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开了“作曲家自己写自己”的先例。】

音乐有各种样式。咏唱的,演奏的,独吟的,众和的,等等。这些样式皆在抒发情感或刻画意境。但,音乐也常像一个人一样,以音符叙说心曲。诸多样式之中最擅叙说的,莫过于“弦乐四重奏”了。

说到“弦乐”,法国作家斯丹达尔形象地把弦乐家族喻为四人对话:“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中年的健谈人,他总找话题来维持着谈话。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朋友,他竭力强调第一小提琴的话中机智,却很少表白自己;参加谈话时,只支持别人的意见而不提出自己的见解。大提琴是一位持重的人,有学问而好讲道理,他用简单而中肯的论断,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见。至于中提琴,则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饶舌的妇人,她讲不出重要的意见,但却经常插嘴。”

几近人声的弦乐四重演奏,多以叙说的语气,进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这人,往往就是作曲家自己。弦乐四重奏虽创作于作曲家人生的不同时段,却常用于他们的晚岁时分。

18世纪的贝多芬,一生致力于大型交响音乐的创造。九部交响曲犹若九大建筑,构筑了他的人生旅程。而立之年,他开始接触弦乐四重奏。在给友人的信中,他写道:“我刚刚学会恰如其分地谱写四重奏。”这时,他已创作了交响曲、协奏曲等多部大型作品。他一生只写了17首弦乐四重奏,其中经典之作,多写在他失聪的晚年。那时,他封闭的心境中涌出了自省性的“个人叙说”的愿望。

在这几部四重奏中,贝多芬以深沉的声调、平和的絮语,或是激动的申言,叙说着自己的人生。不同于他鸿篇巨制的交响曲,在四把弦乐的16根琴弦上,不再有贝多芬式的恢弘气势和尖锐冲突,他只是用流动的语韵在说话,在作温煦的娓娓叙说。因此,有人谓之这是乐圣用音符在作人生的回忆。在18世纪,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开了“作曲家自己写自己”的先例。

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斑驳陆离。音乐展现了大千世界的丰富,文化秘境的深邃,以及个人情感的多彩。那种静态的深省的内心独白,特别是启用弦乐四重奏这个带有古典质朴色彩的音乐样式,却为数不多。

一位和贝多芬一样耳聋的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在失聪的最后8年中,他写出了以“我的祖国”“我的生活”“我的家园”为题的三部经典之作。其中,最富个性的“我的生活”,就是《e小调弦乐四重奏》。传记作家库尔特·霍诺尔卡写到,“这部自白性作品”,“在不同寻常的主题下呈示了个人千丝万缕的情思,斯美塔那讲述了他个人的生活片段”;因为,坎坷的生活“常常使他比以前更爱回首往事”。

到了20世纪,从巴托克到肖斯塔科维奇,无一例外地在他们交响性戏剧性的“大作”之外,精致的弦乐四重奏就是他们的“音乐独白”和“音乐日记”,就是他们音乐的“个人叙说”。

斯蒂芬·瓦尔什在《巴托克室内乐》一书中指出:“他似乎是带着反思的精神写弦乐四重奏的,而不是为自己的音乐会演奏节目而写。”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创作了15部交响曲,几乎同步,他又写了15首弦乐四重奏。可以理解,交响曲是他对于社会与时代的思考和诘问,四重奏则是他对于自己人生的直白的叙说与自省。在他逝世前夕写作的《第14弦乐四重奏》,是“追怀逝去的欢乐”;而《第15弦乐四重奏》的七个乐章,有着“令人脊背发冷的戏剧性”,无疑,这是在“夹缝中生存的音乐家”整个一生的际遇的叙说。

弦乐四重奏看似简单,事实上,这些作品却往往技巧艰深。对于聆听者,那些“四重奏曲,也正是刚一接触时最难欣赏的”。因为,这种只服从于内心的音乐叙说,音调未必优美,结构未必规整,技巧未必简洁。于是,在作曲家那里,它们是“思想集中和冷酷严峻,拒绝了美或放纵情感”;在聆听者那里,则“如果有人坚持音乐首先必须是悦耳动听,那他就无法欣赏或了解这些四重奏”了。

比起宏伟的交响音乐,弦乐四重奏显得纤巧。在音乐大潮中,它像涓涓细流,气势虽小,却可浸润到土壤的深处。四只乐器,形状由小而中至大,音色由清而浓至雅。琴弦上流泻的音符,与其说是来自于手指,不如说是来自于心灵。犹若呢喃的人声低语,它叙说着一个人内心的隐情与私絮。

《中国科学报》 (2017-12-15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