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连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15
选择字号:
罗生门效应

 

■韩连庆

【例如,到底是谁刺杀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以美国政府的实力,想弄清楚这点事情其实很容易,但问题的关键是想不想弄清楚,知道真相是否一定比不知道真相要好。】

我有位朋友在大学里当哲学老师,每次在上“哲学导论”之类的课程时,总是先给学生看一遍黑泽明导演的《罗生门》,由此导入对“真理的本质”之类的知识论问题的讨论。在电影中,被害的武士、武士的妻子、强盗多襄丸和旁观者樵夫对同一起杀人事件提供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叙述,出于本能和常识,我们自然想知道到底哪一种叙述才是真的。像这样的案件最好由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来侦破,他的拿手好戏就是通过与所有当事人对话,发现矛盾,确定凶手。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罗生门》无疑存在一个明显的漏洞。多襄丸说他是用长刀杀死武士的,武士的妻子说她是用短刀杀死丈夫的,而武士说他是用短刀自杀的,那么起码可以通过验尸来确定武士到底是怎么杀死的,从而澄清真相。所以,《罗生门》的主旨并不是讲一个侦探故事。从哲学上来讲,《罗生门》的重点并不是故事的内容,而是故事的形式。

理论家们在评论《罗生门》时,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电影提供了四种看待现实的主观视角,每种视角下的叙述都能自圆其说,但这些叙述又相互冲突。由此就出现了一个专门的用语Rashomon Effect(“罗生门效应”)。这就触及到了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真相/真理是什么?”(What is truth?)

在我访学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一位老师在自己办公室的门上贴了张摘自《纽约时报》的“座右铭”——

The truth is hard.(真理很硬。)

The truth is hidden.(真理藏而不露。)

The truth must be pursued. (追随真理。)

The truth is hard to hear. (真理逆耳。)

The truth is rarely simple. (真理绝非易事。)

The truth is rarely obvious.(真理难显。)

The truth doesn’t take sides.(真理不偏不倚。)

The truth isn’t red or blue.(真理不是红色或绿色。)

The truth is necessary. (真理是必需的。)

The truth can’t be glossed over. (无法掩饰真理。)

The truth has no agenda. (真理没有议程。)

The truth is hard to accept.(很难接受真理。)

The truth pulls no punches. (真理不留情面。)

The truth is worth defending. (真理值得捍卫。)

The truth requires taking a stand.(真理要表明立场。)The truth is more important now than ever. (真理在此时此刻更重要。)

我对此的回应是:这只讲了真理的外延,没讲真理的内涵——What is truth?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超善恶》中提出过两种知识论的立场。一种立场认为,真相是危险的、致命的,因而是难以承受的,因此人们宁肯选择回避真相或者对真相视而不见。例如,到底是谁刺杀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以美国政府的实力,想弄清楚这点事情其实很容易,但问题的关键是想不想弄清楚,知道真相是否一定比不知道真相要好。另一种立场则认为,根本没有真相,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表象,“真相”也就成了“表象”的“后现代”游戏。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齐泽克认为,为了摆脱这两种立场的恶性循环,我们需要将关注的焦点从寻找唯一的“真相”转移到各种不同的叙述或者表象之间的对抗上来。换句话说,真相是存在的,但是真相所在的位置并不是“事物本身实际上所是的样子”,而是不同视角之间的裂缝(gap),正是这一裂缝导致不同视角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这种焦点的转移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例如,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认为“想”就是用思维器官进行思维活动,“说”就是把思维的内容传达给同类,因此“想”和“说”是同义词。但在人类看来,这恰恰表明“想”和“说”不是同义词。“三体人”和人类在思维和交流方面差异并不大,唯一的区别是“三体人”的脑电波更强,能直接被同类接受,所以省去了交流器官。“三体人”的交流都是真实的,不可能有欺骗和撒谎,也不知道什么是计谋和伪装,更不可能进行复杂的战略思维。“三体人”认为人类的交流器官是一种进化的缺陷和劣势,是对人类无法产生更强脑电波的补偿,而他们直接显示思维是更有效率的交流方式。但是人类却认为,“三体人”所认为的缺陷和劣势恰恰是人类的长处和优势,从而使得“三体人”无法识别人类的诡谲计谋。这也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著名论断:起初看似是障碍的东西,其实却是自身存在的积极条件。正是“想”与“说”、“说”与“做”、“知”与“行”之间的裂缝,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中国科学报》 (2017-12-15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智能”胰岛素根据血糖水平自动“开关” 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前的注意事项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