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天然气占比一旦升至8%左右,价格改革难度将相当大。图片来源:news.china.com.cn
天然气已经成为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贡献最大的能源品种,当前正处于极好的历史发展时期,下游需求大、供应能力强,此时正是理顺价格机制与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期。
■本报记者 贺春禄
经历过“抢盐”等各种风暴洗礼的国人,眼下又陷入了另一场资源争夺战之中。
3月下旬以来,天然气零售终端价格会达到3~3.5元/立方米的消息见诸报端后,来势汹汹的“抢气风潮”席卷了全国大部分省份。更有甚者,竟然一次购买了足够维持普通家庭十年消费的天然气用量。
尽管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燃气公司均已出面辟谣,但是这股抢购风并没有戛然而止。“空穴不来风”——4月1日吉林省长春市宣布上调燃气价格,抢购风可能有继续蔓延之势。
其实,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能源价格改革尤其是天然气价改的消息已喧嚣尘上。何时改、如何改——由于决策部门尚未给出具体方案,这只迟迟未能落地的靴子最终导致此次由某媒体报道引起的恐慌性抢购。
那么,究竟天然气短期内会不会涨价、价改市场化的靴子何时能落地?记者试图通过采访业内诸多专家,找寻出答案。
涨价是个案
“我认为,天然气价格近期内不会大幅度涨价,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来辟谣其实就已否认了此次涨价的可能性。”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样,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气利用研究中心主任华贲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我不相信天然气近期会大幅度上调的消息,这只是背后垄断利益集团为自己利益所造的舆论。”
2010年6月,我国天然气价格首次上调,出厂基准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23元,当时提价幅度接近25%。之后近3年间,尽管经常有涨价的消息被“放出”,但却一直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在2012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为2300亿立方米左右,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达7.5%。
目前,我国天然气消费分为民用用气和工业用气,终端销售价格涵盖出厂价、长输管道价与城市输配价三部分。其中,天然气化肥用气所占整体比重约为22%,长期以来该行业用气一直享受着国家的优惠补贴政策。
“靠近气源的化肥用气价格过于便宜,这是不合理的。但不能因此就普遍上调天然气价格,我认为天然气价改不能单纯依靠涨价解决,而是应当理顺价格机制、建立天然气定价市场机制。”华贲说。
不过,随着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用气量的激增,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快速上升,其高昂的进口价格与较为低廉的销售价差确实导致了企业进口气业务的亏损。
因此,林伯强认为:“尽管垄断集团想涨价是毫无疑问的,但仍要对涨价是否有需要作出理智与准确判断。在当前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达30%的情况下,如果天然气定价仍未进行市场化改革,我认为适度的涨价确实有必要,也是有可能的。”
林伯强的预测果然得到证实。吉林省长春市日前宣布从今年4月1日起上调燃气价格。当地天然气价格每立方米由2元上调到2.8元。
不过,业内人士对记者指出,此次长春市上调应该只是个例,大部分省份近期内仍不会大幅上调天然气价格。
价格加码多
对于最受居民关注的天然气零售下游价格可能出现的变化,华贲指出,当务之急应去掉价格中那些不合理的“加码”。
据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目前天然气从“三桶油”运输到各省管网再到大用户局域网的过程中,需要增加的实际费用并不高。在国家能源局相关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文件中,从主干网到用户的支干网建设的投资收益回报定为8%~10%。
“按该回报率计算,任何一个省从主干网到大用户局域网的加价最多不超过1角钱,但现在各地天然气管网公司却动辄加价3~4角钱。”华贲说。
曾有某地天然气管网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华贲,公司制定的3~4角钱加价是经过该省物价局核定的。
但华贲经过了解后得知,该公司的投资收益只按照4年时间计算:“事关民生且没有任何风险的国有投资怎能定如此短的回报年限?通常应定为15~20年,他们完全就是牟取暴利。”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三桶油”在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投入力度小,“他们多把实力投入在中游管道建设和下游终端销售——因为赚钱和盈利相对比较容易,已形成一种较为懒惰的机制。”
他指出:“‘三桶油’在国内勘探开发方面力度还是很不够,技术也落后于国外。这需要从国家层面推动,迫使垄断国企去承担主要责任,保持供应稳定才能进行气价改革。”
改革的最佳时期
在当前煤炭清洁利用未获得重大突破、新能源贡献有限时,政府应对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应有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天然气已经成为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贡献最大的能源品种。
“天然气在能源一次消费占比越来越大,2012年已达5.4%左右,我预计两三年后能到8%左右。今后我国能源低碳调整主要还得依靠天然气,光伏、风能等新能源所占比重还是太小。”林伯强说。
尤其在当前雾霾污染日益严重之际,国家亟须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此时进行天然气定价市场化改革无疑是最佳时机。在当前占比仍不算高的情形下,阻碍天然气定价市场化改革的各种阻力也将相对较小。
华贲认为,现行的价格机制是天然气市场拓展的症结所在,“当前中国天然气正处于极好的历史发展时期,下游需求大、供应能力强,国内外开发供应都处于很好的阶段,是理顺价格机制与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期”。
2011年年底,发展改革委在广东、广西两省区开展了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将“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市场净回值法”——即一种选取计价基准点和可替代能源品种,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对于该试点,华贲给予充分肯定:“改革方向完全是正确的,而近日四川省单独推出的新定价机制比两广试点又更进了一步,各地应该继续推行改革试点。”
林伯强也指出,一旦今后天然气占比升至8%左右,改革难度将相当大。除利益集团的阻力外,今后天然气将逐步用于北方冬季取暖,届时再试图进行改革将遭遇城市居民更大的反对,“涉及取暖用气时,价改就真的‘触及灵魂’了”。
他表示,对能源整体价格改革而言,大的改革难度仍很大,“要将所有的定价权完全交还市场还比较遥远,但局部的改革如天然气价格可以尽快往前赶。但我认为能源价格最终要完全实现市场化也不太可能”。
任浩宁也认为,能源价格市场化很难完全实现,比较看好新能源领域的价格改革前景。
《中国科学报》 (2013-04-03 第7版 能源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