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宁公是祝
简朴我所安
■本报见习记者 于思奇
2012年某天,在水乡无锡,刚回国的女儿在家弹起了久违的钢琴。听着悠扬的琴声,望着她会心的微笑,陈静瑜按下了快门。随即发出的微博上,他写着:“儿时学到的东西不会因为时间而改变,但愿钢琴能伴随她一生。”
这也是陈静瑜的切身体会。只是陪伴他一生的不是钢琴,而是“刀”:作为江苏无锡市人民医院的副院长、肺移植方面的专家,陈静瑜常和手术刀打交道并不为奇,但除此以外,还有另一把让他爱不释手又帮他治病救人的刀,那便是篆刻刀。
弃艺从医
陈静瑜儿时住在无锡市老火车站附近,那儿有容易被磨平和刻字的滑石。那时候,陈静瑜总是捡起滑石来刻字,并把它当成是一种乐趣。
“我就梦想着长大了拿着刻刀走天涯,想当这方面的艺术家。”回忆起儿时的梦想,陈静瑜嘴角在不经意间上扬。
后来,上高中后选择学理的他,报考了医学院,离篆刻刀越走越远。
“但是,20世纪80年代全国大学生中有一个书法复兴潮流,所以这方面的业余活动就比较多。”陈静瑜告诉记者。
借着这样的契机,陈静瑜开始在学校里的书画社组织这方面的活动。
“张寒月、费新我、沙曼翁都曾是我们请来的指导顾问。”陈静瑜对此颇为骄傲。
拜师张寒月,陈静瑜开始更为深入地学习和欣赏篆刻,也懂得了篆刻中的很多“章法”,比如字体、布局、刀法以及它们与整体的关系等。
在陈静瑜看来,篆刻的字体、所用石料以及篆刻内容还有篆刻作品的使用者之间都要和谐统一。比如说篆刻一个写意花鸟画家用的图章,可能就要用元朱文的形式来刻比较好。在刻之前还要对整体布局和结构有想法,要适当留白。
“而为了配合元朱文字体,我觉得用秀美妩媚的刀法和柔美的线条会更好,所以这时候就多用切刀的刀法。”陈静瑜说。
“用冲刀的刀法刻上去,让人有酣畅漓淋的快感,一刀下去,有锯齿边缘,这比较适合刻粗旷豪放一类的篆刻作品。”
虽然古人讲究篆刻走刀有13种刀法,但现在常用的其实不过就是切刀和冲刀两种。但如何将两者结合更好地表现出文字线条却也十分不易。
除此以外,各种篆刻字体的学习也需要颇下一番功夫。
“大篆、小篆、金文、甲骨文,这些我从小就写。我会把一张报纸往墙上一挂,然后拿着毛笔悬空练习。而这也锻炼了我的臂力,现在我拿手术刀还是当年握毛笔的方式,又准又好。”陈静瑜说。
在大学里,陈静瑜竟拿大篆字体来记日记。
“所以虽然扔掉20多年,我现在还是能随手就用大篆写出字来。”
秦朝古玺、仿汉朱白文、元朱文到后来的流派印,陈静瑜的篆刻时而肆意洒脱,时而秀丽柔美……
大学毕业后,陈静瑜课余的篆刻学习也告一段落。成了胸外科医生的他放下了爱不释手的篆刻刀,拿起救死扶伤的手术刀。
重拾刻刀
20多个春秋就在这一放一拿之间流走。去年,陈静瑜再次重拾刻刀,而这次,他拿起的刻刀与他拿惯了的手术刀一样,救人于水火。
其实这事儿还要从陈静瑜在开通微博开始说起。为了方便医患沟通,宣传和科普肺移植方面的知识,2011年12月,陈静瑜在新浪开通了一个名为“陈静瑜肺腑之言”的微博。微博上,他和患者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新年好!一早到ICU,五个肺移植病人。欢欢恢复不错……作为医生救病人我们是永不放弃。我希望大家新年中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生活,轻松呼吸每一天!我送给大家我大学时刻的印章表达我的祝福:康宁公是祝、简朴我所安!”
这条陈静瑜发于2012年元旦的微博下方配着他大学时代的篆刻作品。“正宗汉印,谁的大作?”“太震撼了,陈院长妙手啊!”……陈静瑜昔日的篆刻作品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得到了篆刻爱好者、患者以及越来越多粉丝的认可。
有感于此,陈静瑜开始考虑着手用自己昔日的专长来为那些无法承受肺移植昂贵费用的患者进行义卖救助。通过自行购买青田石、寿山石,在微博上发布义拍公告,为拍得者按其意愿篆刻作品的方式,他成功地进行了三次义拍,为病人募集捐款近20万元。
在他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苏州女孩陈婷已经完成手术,逐渐恢复。而最近,救助患者张洪铭的义拍也已经举行。
虽然刻一个图章从写字到构思再到上色、篆刻,需要两三个小时,但对于工作繁忙的陈静瑜来说,也是一种奢侈。
他曾以为退休之前自己不会再有精力去篆刻,然而为了救助病人,再次拿起刻刀的他也有了新的收获,他发现自己在两把刀子的交替间,身心得到了很大的放松。
“因为接触很多病人,做很多手术,所以我有时候会感觉非常疲劳,很难让自己平静下来。这个时候,我只要拿起篆刻刀,在石头上摆弄一下,心情就会渐渐平静,也算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了。”陈静瑜告诉记者。
手术刀与篆刻刀,陈静瑜便在这游刃有余间使出了他的仁心与仁术。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16版 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