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29
选择字号:
跨越三十年的缘分


 
甘本祓创作于1979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收入“少年百科丛书”出版的两部科普著作。
 
■尹传红
 
2009年国庆前,在一个科普界人士聚会的宴席上,主持人兴奋而又神秘地宣示:“给大家一个惊喜!我们的一位老朋友回来了,请他讲几句吧。”
 
这时,一位两鬓斑白、儒雅潇洒的古稀老人起身向大家鞠了一躬,一口四川口音也随之“流”出:“我是甘本祓,大家可能不记得我了。过去我也写过一些科普读物,20多年前去了美国……”
 
掌声响起、老先生落座之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快步向坐在我对面的老前辈走去,说道:“甘老师,我还记得您!我小时侯读过您写的书:《生活在电波之中》、《今天的科学》……”
 
老人家睁大了眼睛,十分惊讶:“是吗?那时候你在哪里?多大年纪?”我告诉他,当时我在柳州,念小学五年级,11岁。《生活在电波之中》第一版距今已有30年整,也正好是我们俩之间的“岁差”!我说,我还记得,《今天的科学》是分几辑出的,一个名叫练军的同学得知我只有第一辑,就表示愿意把他手头的第二辑送我。至今我还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后,我在他家门外等着他拿书时的情形。
 
与甘老师重续“前缘”,我倍感亲切、温馨。几年来,我们鸿雁传书、沟通频繁,成了忘年交。其间,经我向担任“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编委会主任的叶永烈先生推荐,甘老师的《生活在电波之中》新版很快得以面世。他在新版“序曲”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感谢尹传红先生,是他告诉我少时曾是《生活在电波之中》的小‘粉丝’,才鼓起了我续修该书的热情。”而我,则把这看做是对自己当年所受教益的一种自然“回报”,说来我该感谢、感激、感恩他老人家才是啊!
 
甘老师告诉我,《生活在电波之中》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2万册,以后又多次印刷再版,累计印数超过了500万册。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而发大财。创作此书之前,他在大学里已教了20年的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课程,教材和专业著作也出了好几本,但那时还没有真正涉足科普。
 
1979年春,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找上门来,希望他为“少年百科丛书”写一本介绍电波的书。他对我回忆说:“我想应该毫无问题,就答应了。谁知一提起笔来,却是问题一大堆:怎么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怎么把高深的理论通俗化,怎么把用微积分、数学物理方程表达的问题,用语言来表述,而又能保持概念正确。甚至,怎么开头,怎么连贯,怎么结尾都是问题。”
 
为写这本书,让电波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活生生地出现在少年读者面前,甘老师当年反复地想、反复地改,绞尽脑汁,下足了通俗化的工夫。比如讲到电波的波形,他写了几段“给电波画像”:
 
我们可以根据电力线和磁力线的概念,给它画个像。画出来的像是这样的:电力线套着磁力线,磁力线再套电力线,这样一圈一圈地套下去,电波也就越传越远了。
 
这样的力线图可真像一环套一环的铁链子。电场和磁场则像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手挽着手奔驰向前。
 
也有另一种画法,就是画一圈圈的同心圆。就像把石头扔进水里激起了一圈圈水波那样。圈圈越来越大,就表示电波传向了远方……
 
还有一种画法,就是沿着水平方向,画一根有起有伏、起伏交替、连绵不断的线,就像绳子被抖动的形状……
 
后来,《中学生》杂志专门把这一节内容抽出来选登,《少年科普佳作选》也将它收入其中。如果不努力探索,是达不到这样好的效果。那些年里,甘老师写的许多科普书和科普文章,一直都秉承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上世纪80年代,他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连续发表《茫茫宇宙觅知音》、《谁是电波报春人》等许多长篇系列文章,备受瞩目,名动一时。
 
在甘老师看来,科普是教育的延伸,是科研的牵线人;专业创作和科普创作,正是当年的他提高学术水平、飞向更高境界的两只翅膀。他认为写科普不能板起面孔“讲课”,应该用严肃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必要而准确的数据来揭示所介绍的科技问题的精髓。这样才能使科普作品论之有物、看之有趣、听之有理、思之有获。
 
如今,七十有六的甘本祓又焕发了科普的热情,仍在辛勤地笔耕,今年将接连有数部科普新作问世。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14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