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芸
如今,我们的城市建设政绩工程、标志工程大量涌现,标准化、同质化城市空间持续扩展,“千城一面”现象不断加剧。在每年平均几亿平方米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许多古城、旧城在改造的名义下被夷为平地。在城市里树建筑,有时就像在黑板上写字,写完了擦,擦完了再写,写写擦擦,而留下的更多是遗憾。设想如果把建筑看做一种文化遗产,当做文化城市的体现、中国文化的承载,在建筑与文博的跨界思考下,我们的推土机或许会更有敬畏情,我们的建筑也会更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日,60余万字的蓝皮书《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年度报告(2002—2012)》在故宫博物院举行首发式。该书便是一本在建筑界、设计界、文博界等跨界对话下产生的图书,由建筑界、文博界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编撰。其名誉主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到“建筑文化遗产”,他说作为一门学科,建筑文化遗产虽然还没有纳入国家学科分类代码体系之中,但对国家文化振兴的作用不可低估。建筑文化遗产的提出,“不仅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能倡导学科交叉融合的跨界之思,也能促进广义文物博物馆理论的日益成熟”。
过去十年是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十年,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的十年,对中国建筑遗产发展历程进行盘点和梳理是一个大命题。该书主编金磊用“学术书”、“口述书”、“文献史料书”来概括书的特色。图书不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同时还通过历史史实多侧面记录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人与事”的轨迹,资料十分翔实,可以作为工具书来用。
十年来,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在学术理念、学科建设、综合管理、传播普及、田野调研考察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两大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NGO组织需要扶植、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缺乏国家制度及跨部委协调。“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势必会让文化遗产屡遭破坏。如果不从建筑遗产的强有力保护政策制定入手,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文化遗产的毁灭速度或许会高于过去的新农村建设。”金磊说。
新书的首发式后,围绕文化城市与设计遗产的跨界研究与传播还举办了一场论坛,8位来自文博、建筑与创意设计的专家,包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徐宗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杭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LKK洛可可设计集团董事长贾伟担任演讲嘉宾。讲演内容涉及世界遗产与城市文化、文化城市与新型城镇化、从文化视角看本土设计、中国设计的遗产、城市设计的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在总结陈词中说,兼容并包与学术自由离不开跨界与交叉,他更希望这样的跨界交流涉及领域能更宽泛。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14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