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芸
未来10年,中国的生态发展如何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发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此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报告认为,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30多年卓有成效的环境保护工作,但客观上仍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而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及官员的政绩观。因此,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必须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科学预判未来的发展情景,并提出了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优先领域和政策建议。
报告还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析。报告评估结果表明,1995~2010年,全国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速度排名显示,中国四大宏观地带(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0.71~0.96倍。
与《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同时发布的还有《2013科学发展报告》和《2013高技术发展报告》。
作为“我国唯一的年度科学总览”,《2013科学发展报告》重点专题包括理清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与着力点,介绍《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起草的背景和意义、“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管理提升计划”的意义、内容及操作实施情况,解析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工作,同时著名科学家就基础研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核燃料循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013高技术发展报告》则对量子通信、新型疫苗、干细胞技术、创新材料、清洁能源革命、高性能望远镜、先进交通等领域进行了综述和概览。
此“三大报告”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秉承“面向决策面向公众走近科学”的宗旨,该系列报告已连续出版16年了。
据介绍,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法国科学院都有为国家、社会提供年度科学发展报告的惯例。1997年9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发表名为《科学发展报告》的年度系列报告,不断综述世界科学进展与发展趋势,评述科学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报道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介绍科学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中所起的作用,并向国家提出有关中国科学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建议,特别是向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提供科学发展的背景材料,供高层科学决策参考。
1998年第一次出版的《科学发展报告》就在全国两会期间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后来又有了《高技术发展报告》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组成了“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16年来,该系列报告发行约50万册,其阐述的社会科学发展的观点推动了中国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科学决策的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和科学出版社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三大报告”的发布有助于我们把握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脉络,对未来进行前瞻性的思考,提高决策过程的科学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14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