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仁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29
选择字号:
气象因素是加加林空难元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徐仁吉
 
尤里·加加林,这位前苏联宇航员因为曾驾驶“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成为受人景仰的英雄,但他的英年早逝也令人痛惜。
 
1968年3月27日10时19分,加加林在飞行教官弗拉基米尔·谢列金上校的陪同下驾驶一架“米格-15”,从莫斯科郊外的军用机场起飞。这是他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修毕业,做通过飞行考试的最后一次飞行。
 
这位已有10年飞行生涯的少校飞行员对这种例行考试驾轻就熟。他左手轻轻一拉驾驶杆,规范的动作使飞机向预定的航线起点迅速爬升。当加加林熟练完成20号空域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盘旋飞行科目后,开始将航向从70度转到320度,做低速下降转弯时,飞机正穿越厚密的中低云层。就在这时,地面指挥塔无线电联络中断,再无加加林的回音,加加林和谢列金同机遇难。
 
空难震惊了全世界,更给前苏联航空航天界留下了一长串问号。前苏联政府非常重视这次特大事故,定为一级飞行事故,成立全权事故调查委员会,各种原始数据和分析报告整整写了30卷。
 
其中几个主要的结论是:飞机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发动机在飞机接地时还在转动;飞行员本身自始至终有效地操纵着飞机,没有发生中毒或因其他原因失去知觉的现象;飞行准备和身体状况都符合最严格的要求;没有发生起火、爆炸及破坏的现象;没有与其他飞机、探测气球及鸟类等飞行物相撞的痕迹。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追寻,虽然有种种的猜测和议论,但谜题始终没有解开,最后以预报云高有误作为结案。认为事故发生之时,上空云底高度只有500~600米,而不是加加林飞行前报告的900米,致使加加林冲出云层后,地面一下子冒了出来,缺少了250~300米的调整高度,连跳伞的时间都没有了,从而导致了这场空难的发生。
 
直到1975年6月的美国纽约空难后,科学家才注意到气象条件的影响。一些专家,特别是气象专家又重新对加加林空难进行了评估,认为气象因素才是主要原因。
 
飞机在空中飞行离不开升力,飞行员改变工作状态,也主要是通过改变升力的大小和方向来实现。飞机的升力和飞机的空速(飞机相对于空气的速度)有一定的关系,风向风速改变时,空速就会改变,飞机的升力也会相应改变。于是,便会引起飞行状态的不平衡。
 
如果飞机着陆时通过的切变层是从强逆风进入弱逆风,或由逆风进入顺风,空速就会变小,升力也因此随着变小,导致飞机下沉,滑到了下滑轨道以下。在这种情况下,要是还有一定的高度,飞行员立即拉起机头增大迎角,并迅速加大油门,提高升力,则有可能从风切变中改出,恢复到正常的下滑轨道,安全地着陆。但是,要改变飞机的速度需要一定时间,如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发动机增加转速的时间以及改变飞行状态的时间。而若遭遇的风切变高度过低,很可能来不及改出便已触到地面。
 
同样,假若飞机着陆通过的切变层是从强顺风进入弱顺风,或由顺风进入逆风,则空速增大,升力增加,机头上仰,飞机便上升到正常的下滑轨道以上。这时若来不及改出,就会造成着陆点滞后,而冲出跑道造成飞行事故。
 
1968年3月27日,莫斯科正处于一条中等强度的冷锋前部,加加林起飞时上空布满阴云,且是以中低云为主的锋面云系,这就造成了复杂的飞行气象条件。随着冷锋逼近,天气越来越差。当时气象台为加加林提供的天气预报是冷锋过境时间在12时后,云高在300~500米,有阵雨,阵雨时云高200~300米,飞行必须在午前结束。
 
而担任天气侦察的飞机,没有对加加林所要求的飞行空域的云底进行空中侦察;锋面周围的云高又在不同处发生变化,而提供了错误的气象情报,这给加加林造成了错觉。在降落时又遭遇了冷锋的低空风切变,突如其来的风向、风速的瞬时转变,使飞机失去了控制,径直冲向地面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痛事故。事故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现在人们已研制出低空风切变报警系统,用以对付风切变给低空飞行造成的危害,为航空的安全带来了福音。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11版 真相)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