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银斌
■郭奉孝 吴迎春
2013年2月24日,对犹他大学莫兰眼科中心项目主任付银斌博士来说是难以忘却的一天。
这一天,作为来自全美各高校的10名专家学者中唯一的华人,付银斌在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博尔格会议中心,获得了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分支机构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颁发的“规划美国未来十年眼科学研究方向的竞争大奖”奖金和证书。
中科院院士杨焕明称付银斌为华人之荣光,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付银斌有一把“分子剪刀”。
重获光明的力量
得益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发,付银斌开创性地提出了“基因修复法”,即用通过精确制导的分子修复技术,用一把“分子剪刀”除去那些容易产生病变、不良的基因,在突变位点将其换为健康基因。
这亦与今日个人基因测序费用的降低不无关系,付银斌希望,通过“分子剪刀”的修剪,能够将疾病基因在产生初期就消灭掉,防患于未然。而已经得了眼病的患者,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掉坏的基因后植入好的基因,以达到治疗效果。
此番付银斌获奖,美国不少业内人士称其为“实至名归”。
对于祖籍中国的付银斌来说,仅仅在美国“建功立业”是远远不够的,他的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北京301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著名科研医学机构均有交流与合作。
“中国同美国类似,患眼病的人数量巨大,双方在这方面有很大的合作潜力,我希望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解除眼病患者的痛苦。”
付银斌说,让盲人拥有重获光明的力量,始终是自己多年研究的美好愿景。
荒漠之外,绿洲之中
犹他州于1896年成为美国的第45个州,与付银斌出生的湖北有着秀水青山不同,这里由落基山脉、科罗拉多高原和大盐湖沙漠所盘据,充满着美国西部独有的原始、荒凉与空寂。
付银斌2007年8月来到美国犹他大学眼科系,并在这里创办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实验室(以研究眼神经科学为主),并成为该校眼神经科学攻关项目的负责人。而在这之前,付银斌就已经将眼科学研究视为自己心目中的绿洲了。
1991年7月,从北京大学生化专业毕业后的付银斌,在美国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受聘于美国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并在姚金外(音译)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付银斌的努力很快得到回报——2003年,他就以并列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视觉蛋白在视杆细胞和视体细胞光传导的作用》。不久后,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另一篇论文《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通过黑素蛋白感光》,对于结束当时科学界关于新发现的自我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使用何种光敏蛋白的巨大争议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自我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发现,被评为2002年科技界十大发现之一,该重大贡献正是由付银斌所在的姚金外实验室作出的。
规划美国眼科10年
当记者见到付银斌时,他正在美国马里兰州与来自世界的200名专家学者交流、讨论,以期能够制定未来10至15年发展计划。而根据主办方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举办“创意目标发展大会”的初衷,付银斌等科学家讨论的结果,将成为美国、欧洲等未来科研发展的蓝图。
但对付银斌来说,美国方面的这一科研形式令他颇受启发。
“这从侧面佐证了美国一些科研机构是如何重视民意,重视公众参与的。”付银斌说,这次美国马里兰州的交流活动,是事实上的“集思广益”——主办方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从全美各界人士那里征集了500个创意,其中不少“点子”甚至启发了科学家们——有人提出激活眼内的干细胞来“唤醒恢复”视网膜神经已经丧失的自我修复功能,还有人提出创建生物银行,收集病人的生物样本和身体特征等,为治疗服务。
“美国估计有3000万人患有各种眼病,其中180万因眼病致盲,而公众的积极参与,会提高科学研究机构工作的社会效果,更会提高相关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付银斌认为,这一点很值得中国学习。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7版 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