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年龄约为138.2亿岁
普朗克空间望远镜日前绘制出迄今为止最为详细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这些图像披露了宇宙诞生后第一瞬间的景象,同时将宇宙的年龄定格为138.2亿岁——这比之前的推算略微“老”了一点。这些研究成果还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假设,即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10-32秒钟内,宇宙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膨胀。自从宇宙微波背景于1964年首次被发现以来,两项空间实验——宇宙背景探索者卫星和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已经绘制了其中微小的温度变化。这些数据使得宇宙学家能够计算出宇宙大爆炸是在何时发生的,并估算宇宙中看不见的暗物质的数量,同时测量正在加速宇宙膨胀的“暗能量”。于2009年发射升空的普朗克空间望远镜的灵敏度是WMAP的3倍。它的高频微波探测器被冷却到仅仅比绝对零度高出0.1开氏度,从而使其能够探测小到一百万分之一开氏度的温度变化。
地球最终或将不再适宜居住
美国宇航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以及法国波尔多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正向太阳系的“宜居带”边缘移动,其移动速度比预先认为的还要快。同时,如果地球移出该宜居区域,则会引起“潮湿温室效应”,并使大气层产生剧烈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地球平流层将变得十分潮湿,并会随着地球表面变暖而完全饱和。结果是,水分子离解,不断释放氢至太空中。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公认的太阳系中的宜居带始于约0.95个天文单位(约9300万英里),这个距离较为舒适,距离地球运转轨道为1个天文单位。所谓恒星宜居带,即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区域内的行星表面有液体水存在。该区域被认为是生命发展的重要前提。
福岛核电站附近一种海螺消失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和放射线医学综合研究所的研究小组表示,在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太平洋沿岸30公里范围内,一种名为疣荔枝螺的小型海螺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不见了踪影。去年4月至8月,研究小组调查了从千叶县到岩手县太平洋沿岸的43个地点的贝类等生物的生存状况。结果发现,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半径20公里范围内的警戒区内,10个调查地点中只有2处发现了疣荔枝螺。而在核电站以南的广野町到以北的双叶町的3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8个地点,没有发现一只疣荔枝螺。该区域内虽然有其他品种的贝类,但是生物的种类呈现减少趋势,且个体体内放射性物质浓度很高。
科学家绘制最完整穴居人基因图
德国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绘制最完整的穴居人基因图谱,并发布在网站上以便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免费下载。该研究小组于2010年首次绘制出穴居人基因初稿,当时是基于克罗地亚一个洞穴中发现的3块穴居人骨骼研究分析获得的。之后,研究小组使用先进的技术对脚趾0.038克样本提取DNA进行分析,从而将最新绘制的基因图谱的精确性提高了50倍。该基因分析结果结合其他穴居人部分基因序列,以及该洞穴中发现较小手指骨骼的基因分析,表明这个穴居人非常近似于生活在欧洲和俄罗斯西部的穴居人。新研究还将进一步洞悉穴居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历史,改善人们对该基因变化的认知,更好地掌握现代人类与穴居人和丹尼索瓦人进化分离的基因特征。
切除子宫时不必切除卵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表示,最新研究表明,切除子宫时不必切除卵巢,因为即使同时切除子宫和卵巢,也不会降低死亡率。该研究团体28年间追踪了3万名子宫被切除的女性,这些人中有1.7万人的卵巢也被切除。在同时切除子宫和卵巢的女性中,16.8%的人会因心血管疾病、肺癌、结肠癌等疾病死亡。而仅切除子宫但保留卵巢的女性的死亡率仅有13.3%,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死于卵巢癌的仅有44人。研究人员表示,女性在做子宫切除术前,应仔细评估自己是否有卵巢癌的家族史或者出现基因变异,如果没有,则不要在切除子宫的同时切除卵巢,保留卵巢会更有益于女性的激素水平,从而保护身心更健康。
超级细菌可在人畜间传播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超级细菌可能是通过牲畜传染给人的。两年前该研究小组在丹麦的两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中发现了新菌株,其基因组成与之前发现的菌株有很大区别,以致传统的聚合酶链反应等手段无法检测出来。研究人员此次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在这两位患者所在农场的牛身上也检测到这种菌株,并怀疑农场的牲畜很可能就是传染源。研究人员表示,此前并不确定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人畜间传播,但他们进行的基因测序显示,在农场的牛身上发现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与农场两例感染者完全一致,且传播方向很可能是从牛到人,这预示着牲畜有可能是这种抗生素耐药菌的传染源。
吸烟会导致严重PM2.5污染
“推进禁烟学术网络”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细颗粒物(PM2.5),严重污染可吸烟场所的室内空气。推进禁烟学术网络成员、日本产业医科大学的研究小组在2012年调查横滨市内咖啡馆的吸烟区时发现,约20分钟内PM2.5平均值就可达每立方米空气约440微克,最高约800微克,已超过严重污染的程度。2010年,研究小组还检测过日本国内的酒馆、餐馆、游戏厅和咖啡馆等22处可以吸烟的营业场所。结果发现,30分钟内上述场所每立方米空气的PM2.5平均值达到135毫克。
海水酸化可能致珊瑚本世纪末消失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研究小组发表报告说,海水酸化越严重,拥有坚硬骨骼并且能够制造珊瑚礁的珊瑚就越少,而柔软的海鸡冠则会增加。如果酸化过于严重,珊瑚在本世纪末就有可能消失。这个研究小组对冲绳县硫黄鸟岛周边海域进行了调查,这里由于火山活动而有大量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水中。他们同时利用水槽进行了饲养实验,确认水的酸性程度越高,珊瑚越难以生存。研究小组发现,当海水pH值平均为8.1的时候,珊瑚生长状态最好。当pH值为7.8时,就变为以海鸡冠为主。如果pH值降至7.6以下,两者都无法生存。研究小组指出,海水pH值预计本世纪末将达7.8左右,酸度比正常状态下大幅升高,所以届时珊瑚有可能消失。海水酸化后,会溶解由碳酸钙形成的珊瑚骨骼,而珊瑚的近亲海鸡冠由于骨骼很小,且被肉质覆盖,所以抵抗海水酸化的能力较强。不过,由于海鸡冠没有珊瑚那种复杂的骨骼,很难成为各种生物的栖身之所。(张章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2版 一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