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珊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16 15:40:40
选择字号:
科学遇见漫画!2025“Comic-Jam”科普漫画即时创作赛成功举办

 

“哇!太神奇了!”

“喔!太厉害了!”

9月13日,在北京五棵松万达广场一楼,一阵阵孩童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在商场中央搭建的舞台上,正上演着一场引人入胜的科学魔术秀——一张燃烧的钞票在众目睽睽之下瞬间消失,随后又出现在一旁的透明杯中;清水在倒数声中逐渐由黑复清……一个个“奇幻”瞬间看的围观人群目不转睛,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些精彩时刻。

这场魔术秀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惊喜,更让孩子在兴趣中理解了光学、化学等科学原理。随着最后一幕魔术在掌声中落幕,由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共同举办,主题为“传科学星火 燃创新征程——‘科学视界·动漫无界’”的“Comic-Jam”科普漫画即时创作赛也悄然拉开序幕。

作为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延伸赛事,“Comic-Jam”即时创作赛以“身边的趣味科学”为主题,结合限时命题,由科学家现场阐释科学主题,参赛者即时创作并接受专家点评。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一场科学与艺术相交融的即时“盛宴”在这里正式开启。

跨代共绘:科普与艺术的跨界碰撞

步入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被布置成小型“艺术画廊”的画作展区。一眼望去,能欣赏到不同年龄段创作者的优秀科普漫画——既有大学生用拟人化手法展现外来物种入侵的幽默叙事,也有中小学生用天马行空的画笔描绘未来科技与宇宙探索。这些作品或诙谐幽默、或充满童趣、或蕴含哲思,吸引不少观众驻足欣赏,轻声讨论。

画作展区 杜珊妮摄

带孙女来参赛的王先生边参观边感慨地说:“像这种对外来物种侵略的创作,对孩子是很好的科普。以前,孩子画画更关注色彩和形象,现在通过漫画理解科学概念,对她认识世界很有帮助。”带女儿临时参赛的武女士坦言,相比以往传统的科普讲座或读物,她觉得漫画形式的科学表达“生动、新颖”,不仅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也能让大人感受到科普与艺术碰撞的魅力。

与画作展区的安静欣赏不同,创作区则是一片充满张力的“动态战场”。由13名中小学生和19名高校大学生共同组成的参赛队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90分钟的限时创作。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每位参赛者都聚精会神地提笔作画,仿佛整个空间都被创造力点亮。

参赛选手现场作画 杜珊妮摄

宇宙飞船、月球探测器、仿生猫……中小学生参赛选手在现场展开创意比拼。一名带队参赛的机构老师弯弯观察到,这次赛事与以往的美术比赛截然不同。“这次氛围很轻松,开场魔术秀就缓解了孩子因比赛而紧张的神经,现场充满了趣味和惊喜。”她表示,小朋友在观看表演后,立刻得到科学启发,再结合自己的想象去创作。“即便是6岁的孩子,也能够全神贯注,画出天马行空又充满科学元素的作品。”

与此同时,“大朋友”的表现也同样精彩。中国传媒大学的方宸希用漫画巧妙地呈现了海星、水母、乌龟等海底生物的呼吸方式;同校的张雅淇则以小苏打和白醋的化学反应为题,用拟人化手法展示了二氧化碳的生成及灭火原理,生动易懂。青岛科技大学的王晓宇以“微波炉炸弹”为创作题目,通过幽默的漫画剧情提醒观众使用微波炉加热鸡蛋的危险,既讲述科学,也普及安全知识。

方宸希与张雅淇的画作(左)杜珊妮摄

王晓宇的画作(右)杜珊妮摄

在大学生参赛者们看来,这种跨学科创作轻松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王晓宇说:“漫画可以让年轻人和小朋友更容易接受科学概念。”方宸希和张雅淇也表示,科普漫画比单纯的讲座或文字科普更直观、更有趣,不仅能有效普及科学知识,还能让个人通过创作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理解和表达。

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秘书长王立军告诉记者,漫画本身是孩子们最亲近的表达形式之一,科普漫画创作是一个“先了解、再消化、后输出”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同学们和小朋友们不仅需要先理解科学知识,还要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画面,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王立军说,“当他们主动的去了解,才能创造出更好、更深入的作品,所以这也是他们了解科学、喜欢科学的一个途径。”

这样一场即时创作赛,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参赛者在同一个空间中,实现了跨代、跨学科的交流。在这里,科学走出实验室和教室,通过漫画这种大众文化艺术形式,以其无限创造力和表现力将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相融合,真正地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一场“限时、限题、现场”的创新实践

身临“Comic-Jam”科普漫画即时创作赛现场,不难发现,它不仅是一场热闹、轻松、有趣的比赛,更是一次关于科普传播赛事的创新实践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漫画专业系主任张梦雨表示,“Comic-Jam”是北京科学传播大赛成功举办7届以来首次设立的衍生赛事,也是首次以“限时、限题、现场”为核心赛制模式的漫画创作竞赛。

与传统征集类赛事相比,王立军指出,限时创作赛制更加考验选手的临场发挥能力。“即时创作的本质是‘厚积薄发’。选手需要积累科普知识和绘画技巧,才能在短时间内像完成‘命题作文’一样,创作出符合主题的优秀作品。”

而在这一创作环境中,不同年龄参赛者展现出迥然不同的创作特质。王立军进一步指出,中小学生虽未像大学生一样经历过长期、系统性的绘画训练,却展现出独特的绘画优势。“小朋友们更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受既定绘画技法约束,不一定讲究色彩搭配或明暗关系,却更能遵循本心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有时往往非常有意思。”他说。

出席本次“Comic-Jam”赛事的评委与参赛选手的合照 杜珊妮摄

当最后一幅作品落笔,当孩子们高举荣誉奖状走下舞台,这场精彩的绘画赛事也画下了圆满的句号,科学与艺术被切实演绎在每一幅五彩斑斓的作品中。

“Comic-Jam”不仅展现了跨代共绘的独特魅力,也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科普传播的创新路径,它提醒人们——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它也可以是画布上的灵感,是每个人都能创作的新画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夸父”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研制成功 新型材料工艺刻蚀高性能微芯片
美资助前景不明之际,多国争相招揽博士生 研究揭示森林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作用密码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