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盛沙地好定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定边开展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创新 |
8月21日,陕西省定边县盐场堡镇东滩村的一大片沙地里,及膝高的糜子已经被长串穗条压弯了腰,清风徐来,碧海荡漾。
“快看这里,出苗成行!”“这里也是!”
糜子根下,相距2厘米的沙地上是长出了两三个圆圆小叶片的苜蓿苗,一簇簇排列成行。大家都喜不自禁地蹲下来,像对待宝贝一样仔细查看着苜蓿幼苗。
“ 让盐碱沙地里这样长出苜蓿,你们太厉害了!”陈学军称赞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副研究员李伟带着一群师生和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军,走进这片绿色的海洋里,低头查看。
糜子田外,是随手一抓就是一把沙子的沙地,上面稀稀疏疏长着牛羊不喜食的白莎蒿,抬眼望去,白莎蒿在缓缓起伏的沙地上蔓延成天边的黄云,展现出一副典型的大漠风光图。

魏孝荣研究员(中)与学生及定边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试验基地查看长穗偃麦草根部抗盐碱化情况。
“以禾带豆”巧治盐碱地
地处陕西榆林西北角的定边县,与甘肃、宁夏、内蒙三省(区)接壤,位于黄河几字弯的中心,北连毛乌素沙地,南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该县的苟池盐湖自汉代就开始开采,至今还是陕西唯一的湖盐产区。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酸碱度普遍在7.5-8.5之间,属于弱碱性至碱性范围;但是这里的沙地,土壤酸碱度在9.8以上,而且含盐量超过3‰,盐碱化程度高,不适于一般农作物生长。”李伟介绍,这样的沙化盐碱化草地导致了优质牧草种植的两难:一是出苗难,二是建群难。

李伟副研究员(右)带领团队师生在“以禾带豆”示范田测量糜子的高度。
“牧草种子播下去,下雨或灌溉后,盐碱化的地皮很快就像一个铁盖子,萌芽根本顶不出来,偶尔有冒出地面的,一场风来就被沙子打没了。”陈学军说,西农专家们用了巧办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牧草种植的难题。
“这个巧办法叫做‘以禾带豆’。”李伟说,他们研究发现,像糜子这样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在盐碱沙地能够轻松破除地表的物理结皮而出苗,如果借用糜子出土的裂缝让豆科类的优质牧草也探出头来,再借用糜子如树林般的高大身躯遮风挡沙,庇护新苗,盐碱沙地里长出好牧草就不再是幻想了。
从最初的小区设计到连续三年的大面积试验,“以禾带豆”的创新探索不仅让东滩村新开辟的这片盐碱沙地长出了苜蓿,而且让最早在盐场堡镇贾圈村种下的紫花苜蓿都已经收割了3茬。
扎根塞边书写科教创新新章节
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魏孝荣研究员带领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研究团队进驻定边,他们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和山西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联手,在定边县政府以及榆林市、定边县气象局和当地企业的支持下,开展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研究。
五年时间里,他们不仅进行了“以禾带豆”的促苗技术研究,还进行了“夹沙覆土抑盐、降盐压碱”的改土试验、“禾豆混播”的耐盐碱试验等多项技术攻关和水肥管理研究。

魏孝荣研究员(前排中)与定边县宏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学军(前排右一)在查看盐碱沙地苜蓿根生长情况。图片均由靳军摄影
西农所在地杨凌距离定边600多公里,开车就得7-8个小时,团队成员克服行路难问题,分工协作,扎实细致地布置试验、采集样品和数据。“累了,我们就在试验基地的板房里休息;饿了,一碗泡面就解决问题。”团队博士研究生刘立玲身材娇小,至今一到定边还是保持着那股拼劲。
五年来,该团队围绕沙化盐碱化草地开展了综合治理与利用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提交各级咨询报告建议5份;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其中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申请各类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件),获批10余项(件);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其中1人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多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团队还促成学校与榆林市气象局和定边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定边县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并协助建立了“生态气象科技小院”,为地方培养了一批生态技术人才。
目前,团队已建成新技术核心示范区3000多亩,辐射带动1万多亩。初步统计显示,他们研究集成的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技术使定边植被覆盖度和产量增加30%以上,防风固沙能力提升20%以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20%以上。
“紫花苜蓿长大了,糜子也该收割了,这能卖一笔钱。苜蓿如果管得好,一年能收4茬,一亩沙地一年能收入2400元。专家们的本事就是大。”陈学军边算账,边夸奖,他说专家们不仅引进了豆科的紫花苜蓿、沙打旺,还引进了禾本科的长穗偃麦草和中科羊草等优质牧草,彻底改变了本地牧草种植品种单一的局面,“这样的技术百分之百能推广出去。”
“固屏障、稳粮食、护稳定、促发展,大有可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张文浩研究员于7月底到定边实地查看后表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约40万平方公里,魏孝荣团队探索形成的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定边模式,将对整个农牧交错带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我们有信心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再做新贡献!”魏孝荣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学校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距离定边不远的宁夏固原上黄村建立了科研基点,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治理开发模式,被誉为“上黄经验”,“‘沙化盐碱化草地综合整治利用的定边模式’一定能够书写好美丽中国建设新的答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