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巴医疗合作见证“一带一路”温度 |
中山医院举行止血器专利转让签约仪式 |
|
8月20日,“一种压力可视自动减压气压式桡动脉止血器”专利转让签约仪式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下简称中山医院)举行。
“医生知道患者真正需要什么,而工程师知道如何把它做到极致,这是医工结合带来的力量。”中山医院周俭院长在致辞中表示,“未来我们不仅要把先进技术送去,更要与国际伙伴一起,培养人才、共享经验,让‘一带一路’的健康之花在更多地方绽放。”
?
故事始于四个月前。长期在巴基斯坦拉合尔工作的季先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当地顶尖的旁遮普心脏病学研究所医护人员虽全力救治,却难敌复杂病情。
12年前,时任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为季先生打通了被称为“冠心病介入最后堡垒”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让他重获新生。再次面对突发病情,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回上海接受进一步治疗。
当地主治医师在给予充分的药物治疗后,特意把检查造影文件刻成光盘,让季先生带回国“给中国的大专家辅助参考”。季先生回到上海后,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戴宇翔率领团队迅速启动救治方案,经过三个小时的反复尝试,堵塞的血管最终被成功打通。
而让季先生真正动容的,是一个透明小装置。术后只要将这个小装置轻轻戴在手腕上,就能干净利落地止血,他几乎没什么感觉。
“巴基斯坦传统的沙袋压迫法不仅让患者备受煎熬,还可能带来出血不止、局部血肿甚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风险。”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葛均波介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目前通常选择从手腕的桡动脉进入,术后的有效止血至关重要。专业的桡动脉压迫止血器采用精密的气囊调压系统,能够在确保有效止血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也让患者感受到医疗技术的人文关怀。
“这样的好东西,该让巴基斯坦患者也用上。”季先生的心愿很快有了回响。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程蕾蕾在深入了解后发现,这款止血器虽临床效果优异,但仍存在痛点问题。为此,戴宇翔团队继续联合工程师,不断优化产品,解决了现有问题。签约仪式上,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旁遮普心脏病学研究所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桡动脉止血器。
12年前救治的患者重获新生,如今又能让中国医疗创新惠及友邦,葛均波表示:“十分欣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