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产业创新是国民经济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边界趋于模糊,交叉融合特征更加明显。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效能,已成为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重大战略需求往往孕育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生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需求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强烈的紧迫性,能够有效整合全社会创新资源,突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形成强大的创新合力。同时,重大战略需求通常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核心利益,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为产业创新开辟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互联网技术的诞生,源于冷战时期军事通信的战略需求,美国国防部为确保在核战争中维持通信能力,投入巨资开发分布式网络技术,最终催生了互联网这一革命性技术,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通信方式,更孵化出了以硅谷为代表的全球最具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成功建设,正是在国家战略安全需求牵引下,通过举国体制攻关,历经三代系统建设,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不仅保障了国家安全,更催生了万亿级的信息服务产业,为交通运输、农业、测绘等多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核心支撑。
系统融合面临深层次问题
尽管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近年来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系统提升融合效能仍面临诸多深层次问题和挑战。
一是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制约融合源头活力。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仅为6.91%,远低于美国(16%~18%)、日本(12%~15%)和欧盟(19%),这种投入结构性不足直接导致“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相对缺乏,并在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形成“卡脖子”难题;同时,应用性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匹配度不高,进一步加剧了有效科技供给短缺。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坚实影响协同效能。虽然政府推出“揭榜挂帅”等机制,由企业做“盟主”组建创新联合体,但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中的话语权仍然有限。企业在科技项目立项、资源分配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决策中参与度较低,围绕企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合作机制仍有待健全。
同时,大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仍以项目为主,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特别是从科技创新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的全链条合作,融合的深度和可持续性有待提升。这些问题导致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影响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的充分发挥。
三是“首台套”应用扩散困境凸显成果转化痛点。面向重大战略需求的技术创新成果在市场应用中遭遇严重的“最后一公里”难题。80%以上的技术用户常常以“以往市场业绩缺乏”等为理由,不愿意采购和应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形成了“不用不敢用、不敢用就没有业绩、没有业绩就更不敢用”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多层面系统发力
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从增强科技供给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机制3个方面系统发力。
首先,针对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问题,要强化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健全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组建“排头兵”攻关团队,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采用“竞争择优”的攻关模式,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出题人”“阅卷人”“答题人”作用。
其次,针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凸显问题,要健全科技领军企业的遴选、培育、评价制度体系,完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重大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及重大政策论证制定的决策机制,加大对科技型骨干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的支持力度,构建贯通式融通式创新共同体模式,推动产学研用多维度主体深度协同。
最后,针对“首台套”应用扩散困境,要建立健全“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体系,完善容错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建设,鼓励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先使用后付费等多元化成果转化模式,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
总之,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大需求布局大项目,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以大成果培育大产业,以大产业反哺大需求,不断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保障,系统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效能,从而我国推动科技——产业双向赋能,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兼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本文转自《中国科技论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