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8/12 10:19:51
选择字号:
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追寻清华园里科学家的足迹
 
编者按:
你知道吗?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图上,那些兼具美学与深意的线条,是出自梁思成与林徽因之手。你见过老一辈科学家的学籍卡吗?照片上的他们,眉眼间洋溢着风华正茂的英气。当你目睹真正的“学霸笔记”时,定会被那力透纸背的专注与极致的用心深深折服。隔着岁月的溪流回望,那些未曾被细说的科学家故事,总会在不经意处闪着微光。而清华大学校史馆,恰是收藏这些微光的宝匣。
 
清华大学校史馆于2011年百年校庆之际落成,并于2021年110周年校庆前夕完成升级改造,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展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累计接待参观者超40万人次。2023年,清华大学校史馆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110年校史常设展览如长卷铺展,串联起清华从初创到腾飞的峥嵘岁月。创新展区似瞭望窗,尽览重大科研成果的璀璨星光。每逢重大节点、庆典与事件皆有回响,学术与人文名家纪念时刻亦在此薪火相传。近百场专题展览的成功举办,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学术与精神的文化锚点。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两弹一星”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1911年由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清华学堂,最初作为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该校更名为清华学校,并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先后培养和选送了1099名留美学生。其中,竺可桢、侯德榜、梁思成等36位毕业生(含津贴生)当选为1955年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占总数233人的15.5%。这不仅彰显了早期清华在培育顶尖人才方面的卓越成效,更深刻印证了教育对民族复兴的深远意义。
 
钱学森、赵九章、张光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留美公费生志愿书”,在展柜中有序陈列。它们不仅是个人负笈求学的郑重承诺,更镌刻着积贫积弱时期中华民族对科技自强的深切期盼。
 
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留美公费生志愿书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张光斗在志愿书中写道,“自愿遵守国立清华大学现在及将来所订关于留美公费生管理规定,并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随时所发训示,决不违背。”字里行间尽显“学成必归、报效家国”的赤子丹心。
 
1937年抗战爆发,清华大学举校南迁至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成立了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因战事所迫再迁昆明,定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
 
在1938年至1946年期间,西南联大培养了约8000名学生(其中毕业生近4000名),涌现出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众多杰出人才。
 
展柜中泛黄的学籍卡,详细记录了籍贯、院系、入学日期等信息,成为我们了解老一辈科学家学术起点的珍贵资料。正是这些承载着“为国家保存文脉”使命的学籍卡,让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从纸面走向实践,最终孕育出足以改变时代的磅礴力量。
 
杨振宁、李政道国立西南大学学籍卡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在艰难时世中淬炼的精神火种,于新中国成立后转化为科技强国的强大引擎。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14位出自清华——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都曾在此求学或工作。
 
在蒋南翔校长的主导下,清华大学创立了原子能、无线电等国家亟需的新技术专业,既为“两弹一星”培育了大批骨干,更为改写国家科技命运、筑牢国防根基输送了核心力量,成为那段峥嵘岁月里托举民族脊梁的关键支柱。
2024年10月16日,正值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日。“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通过39块展板、126张珍贵图片以及16个展柜中展出的60余件(组)档案史料和实物档案,生动再现了14位元勋的生平及其为“两弹一星”事业矢志拼搏的历程。
 
展览中,一批珍贵档案实物得以展出,其中部分为首次亮相。邓稼先手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公式和运算,不仅凝聚着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更承载着他对国家核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邓稼先《量子场论》论著手稿(左),妻子许鹿希备注:“邓稼先的亲笔手稿”(右)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王淦昌的工作笔记上“王京”的化名,藏着他隐姓埋名投身原子弹研制的感人往事。而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赠予他的座钟,默默诉说国际科研合作的峥嵘岁月,也映照着清华学者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的身影。
 
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院赠送王淦昌的座钟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学术名家长廊:隔空能与大师言
 
作为常年热度不减的“网红打卡点”,学术名家长廊的故事总在悄然更新:每年新增院士的学术足迹被郑重镌刻其上,逝去院士的卒年信息亦被细心补全,让这条浸润着百年智慧的长廊,始终跳动着鲜活的脉搏。
 
在曲径通幽的长廊间,55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129位人文名家的简介,整齐展现在实木书架上。每一位院士和人文名家都是一本打开的书籍,书页间仿佛跃动着思想的星火。当你驻足凝望,清华的历史脉络与学术精魂已在无声中流淌传承,而那些留白的书页与待续的篇章,正静候新一代清华人执笔添墨。
 
“学术名家长廊”展区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展品里的科学家:严谨中自有真和趣
 
在清华校史的浩瀚长卷中,许多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还展现出可爱的特质与浪漫的情怀。他们在追求学术真理的征途上,怀揣着一颗鲜活且充满热爱的心。
 
南仁东在校时赢得的绘图比赛奖品——圆规,是一件意涵深远的展品。圆规所象征的精确与严谨,正是他日后秉持的科研精神;作为“中国天眼”FAST 总工程师,他毕生为之奋斗。这套青年时代的圆规,仿佛早已预示他对科研精准与完美的不懈执着,不仅显露出其早年具备的卓越品质,更为日后的成就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南仁东在校荣获的绘图比赛奖品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馆内展出了众多科学家的“学霸笔记”,已然成为激励后辈学子奋发图强的典范。刘东生的野外勘探笔记详尽地记录了考察见闻、样本信息及其分析判断。其字迹工整如印刷体,笔锋间流淌着他对地质科学的赤诚热爱与执着坚守。
 
刘东生野外勘探记录本及化石标本(左上)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这是一只再寻常不过的搪瓷缸,杯底的白瓷已泛出温润的米黄色。然而,它却盛过粗茶,也温过残夜,陪伴彭桓武在公式与数据的海洋中锚定核物理研究的航向。它不事雕琢,却耐得住高温、经得住摔打——恰是彭桓武一生的写照:朴素外表下,始终装着改变国家命运的硬核力量。
 
彭桓武的搪瓷缸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在充满探索精神的一生中,赵元任始终对语言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天文学、音乐、戏剧、摄影等诸多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严谨治学的同时,他以独特的生活态度,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了别样色彩,素有“好玩儿的大师”之美誉。他的展品,打破了大众对学术大师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
 
1919年秋,赵元任在康奈尔大学当物理老师时,将电池的正负极放在舌头上,要亲口尝尝“电伏特”的滋味。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清华园中的伉俪佳话,远不止一桩。他们的爱情都有一个共同底色——将科研与爱情进行到底。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实验室里并肩攻关,于书桌前的交替批注;从携手踏遍山河测绘古建筑,到合力奠定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基石,他们诠释了最动人的爱情:与你并肩站在学术的峰峦,看同一个方向的星辰。
 
梁思成获得的自然科学一等奖奖章(左上) 、梁思成使用过的摄像镜头(左下)、 梁思成和林徽因绘制的兴隆寺塔手稿(右)
来源:清华大学校史馆
 
在这里,科学家的足迹随处可见——它们不仅是时光为探索者铭刻的永恒印记,更是精神向后来者传递的不灭薪火。倘若你对科学家的故事充满好奇,那么清华大学校史馆无疑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探秘之旅。
 
相关专题:中国科协网融媒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人员设计出能杀灭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 太阳系外围可能隐藏着一颗“Y行星”
木卫三或可成为巨型暗物质探测器 探测到有史以来最明亮的快速射电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