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5/8/12 10:19:51
选择字号:
探秘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邂逅宇宙深处闪耀的“中国智慧”

 

 
 
编者按:
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张照片、星际空间的碳氧离子射电复合线的首次探测、双黑洞并合事件的突破性发现……每一次对浩瀚星空的仰望,都是对广袤宇宙的一次深情叩问;每一项向未知领域的突破,都是在探寻宇宙奥秘征途上的一次坚实迈进。在这些闪耀着“中国智慧”的成就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力量?踏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与一段波澜壮阔的天文探索史热烈相拥。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对浩瀚宇宙的探索,始终是最璀璨的篇章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历史根系可追溯至1872年设立的徐家汇天文台与1900年创建的佘山天文台。承载着百年积淀的深厚底蕴,自1962年成立以来,上海天文台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漫步其间,仿佛穿行于时空隧道,与那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科学巨擘并肩而行,感悟中国天文事业在风雨中砥砺前行的艰辛与荣耀。
 
徜徉多维展陈,读懂科学家精神?
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依托上海天文台展示馆而建,坐落于徐家汇园区内,占地面积达200平方米,并于2023年入选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基地以时间为轴线,巧妙串联起上海天文台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科研成果与杰出科学家事迹,勾勒出一幅浩瀚深邃的科学长卷。
教育基地精心布设七个篇章,从多维视角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核。其中,科学家精神学习教育专区重点讲述了李珩、叶叔华等八位科学家“心怀家国”的科研人生,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继承并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心系“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同时,专区还集中展示了新时期科学家在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任务中的卓越事迹与突出贡献。
 
 
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一角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我国天文学的先驱者之一、上海天文台首位中国人台长李珩先生,早年留学法国,学成后毅然回国。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深耕基础性研究,为我国天文事业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坚实根基。
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领域开拓者之一叶叔华院士,在时间频率研究方面斩获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卓越成果。她带领团队建立了世界时综合系统,一举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为我国航天、通信等领域提供了高精准时间服务与核心关键技术支持,展现了中国天文学自主创新的核心实力。
风雨兼程中,上海天文台始终锚定世界天文学前沿方向,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从“探月工程”的环月探测到“北斗系统”的精准组网,其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在诸多重大航天项目中扮演关键角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密测量与数据支撑。
与此同时,上海天文台以开放姿态深度参与“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等国际大科学工程,在射电天文观测技术研发、数据处理标准制定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不仅充分彰显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责任担当,更搭建起跨国界的科研桥梁,助力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
 
 
上海天文台展示馆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研成果展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细赏特色展品,触摸科技华彩?
依托丰富的图文资料、精致的模型与先进的多媒体展陈手段,教育基地深刻诠释了“精勤司天,诚信修文”的“上海天文台精神”。在众多展品中,有三件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既是上海天文台科研成果的杰出代表,更是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载体。
第一件展品为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模型。这台1987年建成的望远镜,主镜通光口径达1.56米,焦比为1:10,不仅是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架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同时也是当时全球口径最大的天体测量光学望远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的问世,凝聚了中国照相天体测量学科奠基人之一、曾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的万籁先生以及天文仪器与方法专家、曾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的朱能鸿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过去数十年间,这台望远镜在天体测量与星系演化等领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天文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如今虽随科技迭代逐步淡出科研前沿,但其承载的攻坚精神与探索热忱,却如星光般历久弥新。
 
 
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第二件展品为星载氢原子钟模型。回溯1975年9月,上海天文台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氢原子钟,此后持续深耕时频技术的改进与升级,为国家重大工程及科学试验项目的“用钟”需求筑牢根基。自2002年起,研究团队秉持“钟随心博,情与国牵”的赤诚初心,锚定氢原子钟精度提升目标,逐一攻克核心技术难关,最终实现了技术的自主可控。
星载氢原子钟恰似航天器的“心脏起搏器”,为精准导航与控制提供毫厘不差的时间基准。从“930-1工程”起航,它至今已为“北斗”等重大工程提供精准可靠的时间保障,更在我国“探月”“探火”等里程碑式的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中,担当起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星载氢原子钟(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第三件展品为天马望远镜模型。坐落于上海松江区的天马望远镜,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国际领先的65米口径全方位可动射电望远镜。天马望远镜的落成,堪称我国天文事业发展的标志性里程碑——既有力推动我国射电天文观测研究与国际前沿接轨,也为青年射电天文学家的成长搭建了高水平平台。
近年来,天马望远镜在“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任务中持续发挥着核心支撑作用,同时积极参与国际联合观测,显著提升了全球观测网络的灵敏度。其每年运行时间超过7000小时,在海量观测中孕育出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黑洞成像等领域贡献了关键数据,已然成为托举“可上九天揽月”中国梦的坚实臂膀。
 
 
天马望远镜(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参与多元活动,厚植科学素养
为充分释放上海天文台长期积淀的优质科研成果的资源效能,教育基地匠心打造了“司天修文”品牌系列课程。同时,依托软硬件设施的立体支撑,针对不同群体的参观需求,以模块化设计构建起多元科普矩阵。场馆参观的沉浸体验、品牌课程的深度解构、科研成果的具象转化以及交流讨论的思想碰撞,让参观者在自由拼接的个性化探索中,触摸科学最本真的肌理。
自2022年11月开放以来,教育基地秉持“党建+科普”的创新模式,在时光流转中留下诸多深刻足迹:领导调研时的智慧激荡、院所共建时的资源融合、社区联动时的知识普惠、中小学科普行里的童心启迪……每一次相遇,都是科学家精神的悄然浸润。线上展厅的拓展,则为科普插上数字化的羽翼,借助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上海科技节等重要节点,将预约通道化作连接星空与天文爱好者的璀璨纽带。
 
 
2024年11月5日,“红领巾爱祖国——我心中的五星红旗”国旗传递活动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和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的师生代表参观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在上海天文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科研成果不再是冰冷的论文数据,科学家的事迹也不再只是遥远的传说轶事——它们被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科普叙事,在知识的流转中播撒科学的种子,在科学家精神的传扬中夯实信仰的根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承,让“天文学的中国故事”在代代相传中,持续涵养着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厚底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创纪录高温引发异常融冰
微生物可复刻巧克力风味 古菌揭示潜在抗生素宝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