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锋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2 8:41:32
选择字号:
应允许研究生借助人工智能写论文

 

李锋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

  ?

今年7月29日,国际知名期刊《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用人工智能体开发了一个虚拟实验室平台,包括虚拟的“首席科学家智能体”及其领导的其他各种专业的“专家智能体”。

在这项研究中,“首席科学家智能体”和“专家智能体”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充当人类助手或工具,更是整个研究过程的主要驱动力。在这个虚拟实验室平台中,人工智能体仅花费几天时间,就自主设计出了新型纳米抗体。虽然该平台是为解决生物医学研究问题而设计的,但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完全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

既然在很多学科人工智能体可以成为研究的主要驱动力,而不仅仅是科研助手,那么为什么还要限制研究生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论文写作呢?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工具写出的论文并不总是可靠的,因为它可能编造资料、数据和参考文献。但这难道不是大学教授或相关领域专家应当凭借自身丰富学识加以甄别的吗?一旦确定研究生的作业或论文存在编造,就能以学术不端的名义为由进行处理,而不必纠结这种编造是否由人工智能生成。也就是说,在评价研究生的学术作品时,应关注是否存在编造本身,而不是关心编造的主体是人还是人工智能。因此,研究生只要不是请人代写,是否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写作,就不应成为影响最终评价的理由。

还有人担心,允许研究生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论文写作,只能反映人工智能的能力,无法体现个人水平。那么,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项人工智能主导的研究,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呢?而且,该论文的作者列表中没有包括人工智能体。原因在于,虽然人工智能体是新型纳米抗体设计的主导者,但构建虚拟实验室的是人。同理,如果研究生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意图使用人工智能生成文字,并经过修改与认可,只要不存在编造,就应被接受。毕竟,研究生要判断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准确性,本身也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

有观点认为,不允许研究生借助人工智能撰写论文,是为了培养其研究能力。然而,如果当前人工智能能够轻易完成某些任务,却仍将这些任务作为考核研究生的标准,这是否有刻舟求剑之嫌?另外,如果允许研究生借助人工智能撰写论文,那么研究生是不是就很容易毕业了?这恰恰说明,在人工智能的使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需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与考核。

因此,我并不赞成引入技术手段防止研究生使用人工智能撰写论文,更对采用人工智能检测服务系统持保留意见。我向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了解过,相关检测技术并不可靠,存在很大误判风险——这一点也被很多老师与同学诟病过。

现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允许研究生借助人工智能进行论文写作,而应该是如何使人工智能更好促进研究生的培养,让研究生借助人工智能做出更好的研究、写出更好的论文。如果研究生使用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写出让授课教师觉得很好的论文,授课教师就要反思作业设计,尝试布置更有挑战性的课程作业。如果使用人工智能依然不能提高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可能意味着这个学科将被人工智能完全代替,进而需要缩减该领域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培养规模。

总之,如今人工智能已经在众多学科领域帮助研究人员产出高质量成果,极大提高了人类科学研究的效率,而其研究能力还在急速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要禁止研究生借助人工智能进行论文写作,不仅正向作用微乎其微,还会限制学科的发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师生共同使用人工智能,推动本学科研究水平的提升。

《中国科学报》(2025-08-12 第3版 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这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