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分类评价”化解“普本”无缘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尴尬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自1994年设立至今,对高校机构及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奖项在促进各方重视教育教学的同时,也由于竞争过于激烈、结果导向过强等因素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其中一个典型的问题,就是广大“普本”被有意或无意地挤出了评选范围。
这里的“普本”,相对于入选国家原“985工程”、原“211工程”、“双一流”建设的“好大学”而言,泛指那些缺乏头衔、名气的二本、三本和民办高校。笔者查阅了2022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好大学”几乎占据了全部高级别奖项。总体而言,“好大学”以研究型、综合性大学为主,而“普本”大多为应用型、技能型、区域性高校。
国家文件多次强调,要通过分类评价促进不同类型高校确立基本办学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走上差异化发展道路。如果“普本”因其类型或名气而丧失竞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机会,这绝不只是“普本”的遗憾,更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遗憾。
“普本”理当在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项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学生规模看,教育部网站显示,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47所,截至2023年,这些高校在校生规模仅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7%左右。预计到2035年,“双一流”高校招生数将占全国普通本科招生总数的20%。这意味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大部分本科生仍将来自“普本”。
如果“普本”无缘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这不反证了“普本”缺乏像样的教学改革成果?答案显然不能成立。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发展成效显著,“普本”拥有最大的学生规模,不可能也不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优秀教学改革成果。就成果标准而言,教学成果奖评选的教学改革成果的价值应界定为增值成效,也就是说,评选教学成果不能只看学生的绝对水平,也要看学生的进步幅度。事实上,一旦对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成果开展增值性评价,“普本”同样具备竞争奖项的实力。
现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之所以容易受到高校名气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评奖机制。虽然教学成果奖评选强调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的实际成效,但不得不承认,无论成果标准和评选规则怎样设计,教改成果的实际成效应最终体现在学生发展的成效上,而这决定了教改成果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模糊性,也决定了当下主要由评委专家依据申报材料评选奖项的做法,难以做到真正的科学、客观和准确。当教学成果的实际成效无法明确分辨时,申报者的名气就会有意无意地通过评委专家的主观印象起到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说得直白点,如果“普本”与名校同时竞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而高级别奖项没有颁给名校,评奖活动主办方和评委专家都会对自身的专业性产生怀疑。
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奖项,高校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在申报和推荐奖项时大多会采取“田忌赛马”“合纵连横”等战略战术。比如,各高校会在权衡各学科赛道对手强弱的情况下,做出胜算最大的“排兵布阵”;高校之间会联合申报奖项,但有的并非是优势互补、长期磨合的“事业合作”,而是出于得奖目的的“报奖合作”;各省份教育管理部门出于竞争奖项获胜率的考虑,会推荐其管辖范围内的名校教学成果参加国家级奖项的评选角逐。不得不承认,这种运筹谋略的直接结果就是“普本”在显性或隐性层面被“剥夺”了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机会。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对“普本”不友好,影响的不仅是“普本”的发展,更是高校类型生态的发展。从“普本”发展的角度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选的重要参考,也是“普本”争取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条件。如果“普本”连参与该奖项竞争的机会都没有,无疑在政策层面坐实了“普本”教育教学不被看好的现实结果。这将会严重挫伤广大“普本”老师和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未来的信心,造成“普本”陷入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双洼地”的恶性循环。
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当今教育领域“唯分数”“唯名校”顽疾难以破除,根本原因还在于“普本”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考研、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就业、落户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这就难免使不少学生一门心思要考上“好大学”。然而,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结构以及发展速度各不相同,社会也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普本”作为规模最大的应用型、技能型、区域性高校,其中同样不乏真正意义上的好大学。当然,高校本质上有“类别”、无“级别”。“普本”在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境遇,这既是各种偏见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些偏见产生的根源。只要“普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难以形成各种类型高校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
因此,亟须优化国家级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的顶层设计,通过分类评价机制确保“普本”教育被“看得见、瞧得起”。我国已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办人民满意的好教育。好教育离不开建立“人人都能成才”的教育体系,而“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正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明确要求。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相依相存、相互促进,有关方面应给予“普本”充分的重视和保障。这对提升中国教育总体质量以及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