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24 14:43:33
选择字号:
我国学者发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突破性疗法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张磊、杨仁池团队一项有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成果。该成果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了基于CD38靶点的新型抗体“CM313”治疗ITP的研究工作,并前瞻性地评估了新型CD38单抗CM313治疗ITP的安全性和疗效,并揭示了CD38单抗治疗ITP的可能机制。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领域取得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创新成果,有望改写全球指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加速和生成受损为特征。目前,ITP的一线疗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而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TPO-RAs)、CD20单抗和脾切除是最常用的二线方案。

以CD20单抗为代表的抗体清除疗法在过去10余年间为ITP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改变,但是,由于疗效反应和持续时间的异质性,仍有部分患者面临着严重出血、生活质量降低以及死亡风险增加的威胁。在经历了CD20单抗的颠覆性成功后,科学界及产业界也一直在挖掘其他强效靶点,以解决这一治疗困境。

CD38阳性长寿命浆细胞(LLPC)能够持续产生致病性抗体,导致疾病复发或难治,这被认为是仅通过清除CD20阳性B细胞无法实现ITP患者持久临床获益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靶向CD38分子来清除包括长寿命浆细胞在内的抗体分泌细胞有望为ITP的治疗提供新的获益。

该研究为一项单臂、开放性的1/2期临床研究,共纳入了22例ITP患者以评估CD38单抗治疗ITP的安全性与疗效。入组患者接受每周一次的CM313治疗(16mg/kg),共计8周,随后进入16周的观察随访期。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新型CD38单抗“CM313”治疗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以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来评估,有效性以8周内连续2次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比例作为主要评估指标。

研究结果显示,CD38单抗治疗ITP能够快速、持久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出血风险。在8周的治疗期间,22例患者中有21例实现了血小板计数≥50×109//L,并且血小板计数首次≥50×109/L的中位时间仅为1周。第8周时总有效率为81.8%,第12周时为86.4%,第24周时为63.6%,中位累积缓解持续时间为23周。出血患者的比例从基线时的68.2%下降到第8周和第24周时的4.8%和9.5%。

安全性方面,CD38单抗治疗ITP未发生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输液反应和上呼吸道感染,其中大多数为1级或2级,其中所有输液反应均发生在首次输液期间,最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寒战、恶心和血压升高,通过暂时停止CM313输注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后减慢输注速度,所有输液反应均得到缓解。

机制方面,该研究探索了ITP患者经CD38单抗治疗后的外周血免疫状态改变,并利用ITP小鼠模型对脾脏中单核巨噬的系统变化进行研究,首次提示CD38单抗除了通过清除ITP患者体内的抗体分泌细胞,阻断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获得持续治疗反应以外,还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通过直接阻断血小板吞噬破坏来迅速提升血小板水平。“双管齐下,齐头并进”的协同作用机制为CD38单抗高效、快速、持久提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为ITP患者提供了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型治疗选择,能够快速、持久提升患者的血小板水平,降低出血风险,安全有效,有望为ITP及类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模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期待这一疗法能够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更多ITP患者带来福音。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56/NEJMoa240040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