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的中国荒漠》,陈建伟著/摄,中国林业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铁铮
我国生态摄影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陈建伟出版了一本《多样性的中国荒漠》。森林、湿地、荒漠,是地球陆地最重要的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共同维系着万千生物的世代繁衍和地球生物圈的动态平衡。此前,陈建伟已出版了《多样性的中国森林》《多样性的中国湿地》。加上这部新作,实现了他用科学+生态摄影的方式讲述中国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系统故事的心愿。
在许多人看来,荒漠是生命禁区的代名词,因其干旱、荒芜、空旷且环境严酷畏而远之。陈建伟在书中指出,荒漠生态系统是一个人类最陌生、最畏惧、最缺乏正确认识的地球生态系统。封底上有段话概括了他对荒漠的认识:黄色的荒漠呈现给我们人类的,不是空旷荒芜,而是地球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机勃勃的奇特世界。
此书作为礼物,被赠送给来华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的190多个国家、60多个国际组织的宾客和代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荒漠的故事。
此书著述与摄影并重,不仅每幅照片具有极佳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而且科学性、学术性是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
全书以荒漠大写意为开篇,祁连山麓、巴丹吉林沙漠、古居延海的远古洪荒,戈壁精灵岩羊、新疆库木塔格沙漠的奔跑的野骆驼,极富冲击力的画面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接下来的内容按照中国荒漠生态地理区划的六个部分进行排列,如同看到了一部充满沧桑感和充满震撼力的纪录片。
此书全面地呈现了中国荒漠的多样性。人们寻常看到的只是广袤的荒漠景观,此书则全面呈现了荒漠生态系统的特点。为了便于进一步了解物种情况,书中专门将出现过的物种及其中文名、拉丁学名、保护级别等一一列出。
人们常将森林喻为地球的“肺”,湿地喻为地球的“肾”。陈建伟创造性地将荒漠比喻成地球的“脾”。这种比喻,便于理解、容易亲近,从而更愿意去珍惜它、爱护它。
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陈建伟大胆将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阿里地区等高寒干旱极干旱区划入荒漠的自然地理区域内,将原来荒漠区的南缘大大往南推进,并阐述了其中的道理。为书作序的生态学家李文华院士评价说,这一做法是从实际出发、不拘泥框框的大胆尝试。
尽管书的主旨是讲述荒漠和荒漠生态系统的故事,但他用了一定篇幅直面荒漠化这个土地退化的过程。作为一种警示,荒漠化不仅在书中专门设有“生态思考”的剖析,而且在每章中都就该区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的治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作了相应的论述。
陈建伟一直从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调查监测、科研及管理工作,组织过全国第一次荒漠化调查。他对广袤荒漠既熟悉,又充满深情。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是无数次等待的结果;每一个独特的观点,都是多少年积淀的结晶。他几十年出入大荒大漠甚至无人区,用镜头记录下了所经历的一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和请教专家,是他编撰此书过程中的必修课。
本书的179页,青海格尔木的骆驼刺占满了一个页面。它的茎上长着刺状的、坚硬的小绿叶,开着一朵黄色的小花。它是沙漠中骆驼的美食,因此而得名。这种草本植物的根系非常发达,甚至能够从沙漠20米深处汲取地下水分和营养。它的存在与生长,对于维护极为脆弱的荒漠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
不知道他是否认同我的这个比喻。在我看来,他就像这骆驼刺,为了护卫多样性的中国荒漠尽心竭力。
《中国科学报》 (2018-03-09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