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力“一带一路”平台 |
荒漠化防治 世界需要中国经验 |
|
日前,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举行的内蒙古国际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上,一些外方参会代表希望中国把防治荒漠化方面的成熟经验和成果推向国际,让其发挥更大作用,并建议中方牵头发起荒漠化防治国际合作联盟,组建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合作研究平台。
不仅仅只是会议建言。在论坛结束后,作为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内蒙古防沙治沙协会会长潘秀峰最近就收到来自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依•佐恩的合作建议报告,特别就成立这样的荒漠化防治与荒漠开发科技平台列出一些具体实施措施,提出充分高效利用荒漠地区资源,为高新技术产品开创新市场,将荒漠地区变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而来自蒙古国的两位专家,蒙古国农牧业科学院教授斯•策仁达希、蒙古国草原学会会长德•道日力格苏仁也分别联系潘秀峰,希望中国经验真正在蒙古国落地,而蒙古国草原学会热忱希望成为合作平台的组织会员。
在专家们建议和推动下,现在有32位中外专家学者申请要求成为这一平台的志愿者,有25个科研院所、公司和大专院校希望成为这个平台的参与单位。
为总结和推进
在联合国第一次荒漠化会议召开40周年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20周年之际,为对内蒙古自治区近30年来防治荒漠化工作中的创新成果进行一次评估总结,内蒙古国际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特别举办。
论坛特别邀请来自俄罗斯、蒙古国、以色列、日本等国以及国内荒漠化防治专家参会,以他们的经历评估过去的工作,并着力研讨今后如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修复和防治荒漠化工作。
“此次论坛考察全程走了大约1800公里,考察了大约21个企业的基地和研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李秉荣总结说。正是通过此次论坛和相关的考察活动,所展示的防治荒漠化的成效让国内外专家大开眼界,也深为震撼。
据2010年蒙古国出版的荒漠化地图,蒙古国有70%以上的领土被沙漠和荒漠覆盖。在论坛上,德•道日力格苏仁介绍,由于气候变化、超载过牧、矿藏资源过度开发等诸多因素使蒙古国草原生态环境变得日益脆弱,蒙古国已有约70%的草原在不同程度退化,荒漠化治理势在必行。一些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也有大约70%的领土被沙漠和荒漠覆盖并继续在荒漠化。
中国开辟了新空间
“中国干了大事情。”以色列布劳斯坦荒漠研究所教授奥尔洛夫斯认为,中国把原来荒凉的不毛之地、沙地变成了人类可以生产和生活居住的地方,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实际上是给拥挤的地球村开辟了一个新的生活空间。
斯•策仁达希感到中国在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通过这些项目他也感觉到中国政府对于治沙有着非常好的指导思想,有特别具体的方案,比如通过企业去参与生态建设,为生产服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对三方面——个人、企业、国家都有好处。像这种科技创新方面的工作在其他国家纸上谈兵的多,而中国将其落入实践,把具体的成果放在沙地上产生具体效益。“目前,在世界范围来讲,大家不知道防治荒漠化工作该往哪个方向发展,但中国是根据自己的特色做了很多事情,很了不起。” 斯•策仁达希说。
斯•策仁达希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很好的战略,借助这一平台,从荒漠化防治上,中蒙草业界、农业界也应该有更好合作空间。”
在依•佐恩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把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传向世界的很好平台,他特别强调,中国荒漠化防治领域工作达到了一个很高高度,需要把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精选项目推向世界。
确实有人在做一些很好工作
“此次会议所邀请到的国内外专家,很多人都是40年来多次往返这些地方,亲眼目睹这些地方发生的积极变化。”中国沙漠及沙漠化领域研究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介绍说。
当然也不讳言由于过去开矿、发展经济等原因,在有些地方存在一些生态问题,但从此次论坛大家看到更多亮点,比如,内蒙古蒙草集团驯化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并建成蒙草草原生态大数据平台。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带头人李茂林研发的具有防水、防腐、阻燃、环保等功能的沙柳木型材,可把大量沙柳、柠条等灌木加工为很好建材,把巨大生态成果转化巨大经济红利。内蒙古蒙枣科技有限公司李怀民嫁接出能耐零下35度低温和可耐摄氏45度以上高温的超级有机红枣,在库布其沙漠开发出“林(枣)光(太阳能)”互补的新型科技创新治沙新模式。
还有在原来自然条件极度恶劣的不毛之地风水梁,把生态治理、发展多种产业以及和老百姓致富结合在一起实践的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在光伏发电设施中间套种甘草中药材等沙漠经济植物的亿利集团;借助科技突破,通过百万亩梭梭林种植以嫁接发展肉松蓉产业的阿拉善左旗……
中外专家突出感受是中国在治理荒漠化思想上有突破,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能结合起来,把防治荒漠化和脱贫结合起来,看到确实有些人在踏踏实实做一些很好的工作,也确实看到一些很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