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亮
这学期,笔者开设了一门名为“信息技术与学习环境”的新课,在开课之前,笔者了解了大量欧美国家如何给学习者搭建学习环境,以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然而在上课之前,笔者的内心依然颇为忐忑,因为自己给这门课设置的学习目标是“能够了解创设终身学习环境的相关理论与技巧,促进选修课程的同学及其未来学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长期学习”,如果自己的课程都没法很好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环境,那就太过意不去了。
因此,在准备课程的时候,笔者设计了大量的互动、实践与参观环节。最终选修这门课的总共有10名同学,这让笔者觉得压力小多了,因为小班教学能够让自己从容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与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反馈互动。目前,这门课程进展很顺利。
但是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笔者不禁思考,如果选修课程的学生规模变大,不要说增加到50人,即便到25人,估计在课堂上,笔者就无法很好地贯彻搭建终身学习环境的理念与技巧了。在备课时,笔者阅读了很多国外材料,尤其是关于欧美大学的教学材料,发现很多资料强调,一些教与学的理念很难在当地得以实施,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协作学习、学习者自治等,而另一些资料就强调了小班教学在实施贯彻相关教与学的理论与理念时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经验,笔者强烈建议目前应在大学中推进小班教学,否则大量的教与学的理论及理念便很难在实际过程中落地。试想,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下,老师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全,如何进行因材施教?而且在大班教学中,由于学生众多,课程时间有限,师生之间很难开展充分、有效的互动,甚至基本没有互动。
在大班教学中,每个学生接受到的来自教师的压力相对较小,而通常而言,大多数学生都是有惰性的,在课程较多、可选择的活动较多的情况下,是不太愿意浪费认知精力到一门学习目标和自己未来发展相关度较小的课程上的。而小班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压力与推力,有更大的动力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与此同时,在小班教学中,老师也感受到更多来自学生的压力。因为教师同样有惰性,更不要说教师有来自科研方面的巨大压力。在大班教学中,教师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自己坚持诸如“满堂灌”这样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但在小班教学中,如果老师再搞“满堂灌”,学生就有意见了。因此,小班教学既能给学生更大的学习压力与动力,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课程学习上;也会给教师更大的教学压力与动力,让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高等教育的课程相比基础教育的课程更加注重研究,更加强调教学相长。而小班教学才能更好地实施研究性课程,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指导研究,才能让挑战性课程落地。因此,要想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研究、促进教师的教学相长,那么就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推广小班教学。
然而,在大学中广泛推广小班教学会面临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便是大学生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教师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没有足够的教师开展小班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开展在线学习与在线交互,通过网络系统或者人工智能实施小班教学。目前虽然还没有可以大规模投向市场的、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世界上已经有很多高科技知名企业纷纷在这一领域进行大规模研发。笔者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助教价格会越来越便宜,也越来越易于使用。这样,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但目前显然还没有足够好、足够便宜的产品能够在大学校园里面推广。在这样的情况下,另外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多增加助教,教师主要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然后对大班教学进行分组,让众多助教在各个分组中实施小班教学。助教可以由硕士生或者博士生担任,尤其是博士生,可以让其在担任助教过程中增长教学经验。
无论如何,大学要认识到小班教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的改革。比如清华大学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促进小班教学、促进本科生研究培训项目。时任校长陈吉宁当时就曾表示,清华的大班教学占了七成,小班教学只占到三成,而未来要实现小班教学占七成,大班教学占三成。清华大学推进小班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加强对学生助教的系统培训,这一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大学的课程知识量大、挑战度高、重研究,大班教学会使得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有惰性,教师会自然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也自然会接受考试突击的学习方法。因此,应该在大学中推广小班教学,让众多教与学的好理念在大学课堂上腾飞起来。
《中国科学报》 (2017-11-14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