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瑜 甘晓 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3/10 18:17:34
选择字号:
代表委员热议万钢发言:科研人的获得感是啥感觉

 

本报记者 李瑜 甘晓 倪思洁

3月10日,在梅地亚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就科技创新发展问题回应了诸多疑问。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他的发言中出现了一个颇为陌生的词汇——“获得感”。此言一出,旋即成为了此次记者会报道中的最大亮点。

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究竟是什么?会后,“获得感”同样成为了科技界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话题。

寻找“获得感”是今年重要工作

“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突出强调了2020年要迈向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行列这一宏伟目标。然而,按照国家部署要求,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很多短板。”刚一开腔,科技部部长万钢毫不避讳地道出了当下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痛点。

比如,重点产业转型还不够快,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创新政策还未落实到位,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然而,在诸多阻碍当中,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始终是困扰科技部门和科学家们的一道棘手难题。

为此,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来解决前行中羁绊。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案颁布实施,两会前夕,国务院又印发了《实施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尽管相关政策已作出明确规定,但在这次两会上,万钢却从代表委员们口中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似乎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面的工作就是一步一步把它落实到位,使科研人员能够有获得感,这是我们今年要做的重要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吉永华认为,获得感对科研人员至关重要。“能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使创新真正驱动发展。”他说。

那些已找到“获得感”的人们

此次记者会上,万钢还特别点到了一家单位的名字——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光所”)。这也让在场的人对获得感有了一份真切感受。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西光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多项措施极大地激励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研究所承诺,办企业如果失败,可以继续在所里搞研究,办企业成功了,就做企业的工作。

正是在类似的激励措施下,截至去年底,西光所已经成功孵化了70多家高科技企业,成为科研院所开展成果转移转化的典范。

然而,对于西光所的未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研究员蔡晓红却有着一份更大的期待。

《规定》指出,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情况,其在科研岗位原则上最多保留三年。“如果能彻底放开3年的期限,会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更大。”蔡晓红表示,“科研人员往往不大懂市场,离岗创业存在失败的风险。如果创业失败,应该给科研人员更多的机会,再回到科研岗位为国家服务。”

对于获得感,蔡晓红期待未来的政策制定能够更接地气,不再受成果转化的制约。

“获得感是所有科研人员都向往和追求的。”蔡晓红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为了公平激励所有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法应该去除对法人的种种限制。“法人往往在成果转化中作用很大,把法人排除在获取股权激励的范畴外,不利于重大成果的转化。”

“获得感”的内涵应该更加丰富

除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界代表委员也表达了对获得感的更多希冀和诉求。

“出国这个事儿提了这么多年,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这叫获得感吗?”全国政协委员曹雪涛说。

多年来,许多管理部门一直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作为国家干部(公务员)进行管理,即所谓“参公管理”。2014年财政部、外交部公布修订了《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

“这本来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给违反八项规定的党员干部有空子可钻的一道篱笆,但现在有关部门不加区分、一刀切地也用在了专家学者身上。”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无奈地说。

姜耀东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高校的管理层,结合各自实际贯彻落实好《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莫让“参公管理”约束科学家,还科学家一个真正的学者身份。

作为一线科研人员,吉永华则期待现有激励措施,能尽快适应时代发展。“随着我国科研水平提高、科研体量增大,原有的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弊病被放大了。”

曹雪涛表示,要想让科研人员都能感受到政策的红利,就要求各个大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有担当、有智慧、有胆魄去破解政策落实中的实际问题。“这些负责人既要能从国家层面上落实顶层设计的意图,又要能充分了解本单位的基层实际情况,走出一条自己适合的路。”

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负责人,曹雪涛分享了他的经验。“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就需要去调研,而且一定要问计于科学家,问计于各个科室的负责人,他们有实际经验,知道症结在哪里。”

链接

万钢部长语录

“重提”共和国功劳薄

“屠呦呦先生的成绩已经铭记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等就科技创新发展等问题答记者问。他在谈及屠呦呦获诺奖时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大批科学家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们的功绩记在共和国的功劳薄上,会永远激励年轻的科学家努力奋斗。

希望创业栏目上“黄金档”

在回答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时,万钢表示,全社会对于科技成果感兴趣的很多,希望媒体多推介,使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都能够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来取得效益。他笑言:“现在也有《创业英雄》这样的节目,时间能不能往前提一提,我总要等到十点钟才能看到。”

国家战略项目影响日常生活

谈及高科技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时,万钢说,有家企业在内蒙古草原用“北斗”卫星放牛,可以达到“牛在吃什么草、在什么地方都知道”的效果。他又举例,前些年黑龙江发大水,就是用资源卫星来监控,减轻了灾情。“‘十三五’要启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与重大工程,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科技人员不妨有些其他“兴趣”

在回答近日进行的“人机围棋大战”的话题时,万钢表示,我国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比如天河二号在地震模拟、大飞机设计、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筛选、宇宙起源模拟、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同时希望,科技人员如果有时间、有兴趣,也可以进行类似中国象棋的“对弈”。“这一方面是一种新领域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本报记者陆琦整理)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